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18
高考模拟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让我们取丁香或其他任何一种灌木的一个嫩枝来作为例子。在每片叶子和这个嫩枝的交角处,你将会看见一个芽。它注定要变成又一个嫩枝从第一个嫩枝上长出来,就像其他的那些芽——水熄或珊瑚虫的躯体上瘤一样的东西一样,在原来的生物身上分别变成新的水想或珊期虫。芽以及随后由它变成的嫩被和作为一个整体的树的关系,就好比珊期虫和被看成一个整体的一块珊瑚的关系。它只是一个芽,更确切地说是处于正在成形的过程中。它不会参与树的一般活动,必须等到下个春天长成嫩枝的时候才可以。在那之前它只是一个“婴儿",必须依靠群体生存。

树的全部工作都落在当年生长的众多的带叶的数枝或嫩茎上。这些嫩枝是群体的“养父母”,它们从土康里吸收养分,又借助树叶从空气中汲取养分。到了第二年,可以说此刻如此勤劳的新生的嫩茎就退休了,它们将进入休息阶段。然而,此刻新长的芽将会发育成嫩茎,它们将会忙于执行这项共同的工作,直到其他的芽来代替它们。带叶的嫩茎代表的是当前的世代,植物的活动就落在这一世代上,不久后代表将来世代的芽将会出现。正是因为它们,此时的树才处在生长状态。最终,树干、大枝和它们的分支,乃至带叶的嫩枝将会变成过去的各个世代。这些老去的世代将不再活跃,有时甚至会死掉。可以说,它们构成了植物附着基。

我们有充足的敏据证明植物不是个体而是集体,是一起生活的个体的集合,把树比作珊瑚虫的附着基远远不单是一种措辞方式,还是对这个事实的精确表达。

根据语源学,“个体”指的是不可分割的。当然,这里不存在科学或物理意义上的物质的个体和强行分割的问题,它的意义包含把一个整体分制成或大或小的部分,而不考虑生命的维持那个微妙的问题。我们所说的个体是指可以形成一个活个体的,并且被分制后就会死去的任何生物。绝大多数情况下,分割动物就等于毁灭它,分割植物就等于让它繁殖。

葡萄农假如想在山坡上新开垦的耕地种植葡萄,他将会用修枝砍刀从一棵葡萄树上砍下和他想得到的菊萄树的数量一样多的树枝。当今欧洲的每个地方能我到的大量的垂柳中,全都是通过插枝一代又一代地繁衍而威的,源自于某个贵族十字军战士从巴比伦带回家并种在他的庄园的护城河边的树。

从这两个例子和其他许多的例子得出的结论很明显:葡萄树、垂柳,任何种类的树或植物不是个体,被芽包衰的枝条也不是个体,因为要繁殖这种植物只要从这个枝条上截取一个插枝就足够了。成功种植的唯一条件就是插枝必须至少带一个芽,严格来说的话,用分枝进行繁殖只要一个芽就足够了。有些新植物不是被种植到地里,通常必须被绑到一个树枝上,利用这个树枝来给它提供树液。这种从一种植物到另一种植物的芽移植或枝移植的方式就叫做嫁接——我们发现一棵树可以被再分成和它的树枝一样多的新的独立的植物,而它的每个树枝又可以提供和它的芽一样多的植物,但是这时候的芽不再是可分割的,把它分割就等于摧毁了它。因此,植物的个体是芽。

如果我们给一棵树嫁接另外一探树的芽的话,那么原来的群体是不会受新来者的影响的,不管原来的还是新来的都会按照它们各自的方式开花结果。我想提的是一裸梨树,通过嫁接的方法,所有梨的种类才得以在同一棵梨树上呈现。甜的、酸的、干的、多汁的,所有这些梨都在同一棵树上结成,忠实于它的种类特征,不是养育它们的树的特征,而是被转移到这个共同支撑体的各类芽的特征。

我想我的观点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了。我将用杜邦·德·内穆尔的初始定义下结论:“植物是一个家庭,一个共和国,一种活的洞穴,它的居民是在公共食堂里被公共储藏的食物养大的。"

(摘编自法布尔《植物记》)

材料二:

到过森林里的人就会知道,那里浓荫蔽日,因为树木都相距不远。如果是在杉树林,它们就更是相互紧挨着,它们挤在一起不是为了暖和,而是为了大家都能快快活活地成长,这叫做“共生效应”。共生效应的结果是共同繁荣,对大家都有好处。同种的植物可以有共生效应,不同种的植物也有共生效应。生物学所说的共生含义,主要是指不同种的两个个体在生活中彼此相互依赖的现象。

不过,正如达尔文所说的,大自然在表面看来,似乎和谐而喜悦,实际上却到处都在发生搏斗。植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它们之间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如果说亲善是植物之间相互生存手段的话,那么,斗争就是植物最常使用的求生办法了。

有一种名叫铃兰的花卉,若同丁香花放在一起,丁香花就会因经不住铃兰的毒气进攻而很快调谢。既然植物间有亲善和斗争,我们不妨利用这一点,以达到趋利避客的目的。例如,棉花的害虫棉蚜虫害怕大蒜的气味,将棉花与大蒜间作,可使棉花增产。棉田里配种小麦、绿豆等作物,也有防治虫害,促进棉花增产的作用。

(摘编自何水明《植物:草木是有情感的》)

现代文阅读Ⅱ

第七连

——记第七连连长丘俊谈话

邱东平

我们是……第七连。我是本连的连长。

我们原是中央军校广州分校的学生,此次被派出一百五十人,这一百五十人要算是“八·一三”战事爆发前被派出的第一批。我便是其中的一个。

我了解这次战争的严重性。我这一去是并不预备回来的。

我的任儿在广州华夏中学读书,临行的时候他送给我一个黑皮的图囊。他说:“这图囊去的时候是装地图,文件。回来的时候装什么呢?我要你装三件东西;敌人的骨头,故人的旗子,敌人的机关枪的零件。"

我觉得好笑。我想,到了什么时侯,这个图囊就要见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它也许给抛在小河边或田野上……一种不必要的情感牵累着我,我除了明白自己这时候必须战斗之外,对于战斗的恐怖有着非常复杂的想象。这使我觉得惊异,我渐渐怀疑自己,是不是所有的同学中最肥怯的一个。我是否能够在火线上作起战来呢?我时时对自己这样考验着。

排长陈伟英,那久经战阵的广东人告诉我:“恐怖是在想象中才有的,在深夜中想象的恐怖和在白天里想象的完全两样。一旦身历其境,所谓思怖者都不是原来的想象中所有,恐怖变成没有恐怖。”

二十日以后,我们开始没有饭吃了。我不会觉得肚饿,我只反问自己,到底成不成为一个战斗员,当不当得起一个连长,能不能达成战斗的任务?

任务占据了我生命的全部,我不懂得怎样是勇敢,怎样是懦怯,我只记得任务,除了任务,一切都与我无关。

二十四日正午,我们的第一线宣告全灭,炮火继续着掩没了第二线。我们是第三线,眼看着六百米外的第二线在敌人的猛烈的炮火下崩陷下来。敌人的炮兵的射击是惊人的准确,炮弹像一群附有性灵的,活动的魔鬼,紧紧地,毫不放松地在我们的溃兵的背后尾随着,追逐着。丢开了武器,带着满身的鲜血和污泥的兵士像疯狂的狼似的在浓黑的火烟中流窜着。恐怖就在这时候到临了我的身上,这之后,我再也见不到恐怖。我命令弟兄们把所有结集在我们阵地上的溃兵全都赶走,把我们的阵地弄得整肃,干净,以等待战斗的来临。

大约过了三个钟头的样子,我们的阵地巴经从这纷乱可怖的情景中救出了。我们阵地前后左右的溃兵都撤退完了,而正式的战斗竞使我的灵魂由惶急而渐趋安静。

我计算着这难以挨煞的时间,我预想着当猛烈的炮火停止之后,敌人的步兵将依据怎样的姿态出现。

炮火终于停止了。

第二天,从上午八点起,敌人对我们开始了正面的总攻。这次总攻的炮火的猛烈是空前的,我们伏在漆沟里,咬紧着牙关,忍熬这不能抵御的炮火的重压。对于自己的生命,起初是用一个月,一个礼拜来计算,慢慢地用一天,用一个钟头,用一秒,现在是用秒的千分之一的时间。

“与阵地共存亡”。我很冷静,我刻刻地防备着,恐怕会上这句话的当。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错误,中国军的将官最喜欢说这句话,我本来很了解这句话的种圣的意义,但我还是恐怕自己会受这句话的愚弄,人的“存”和“亡”,在这里都不成问题,而对于阵地的据守,却是翅越了人的“存”“亡”的又一回事。

我这时候的心境是悲苦的,我衰切地盼望在敌人的无敌的炮火之下,我们的弟兄还能留存了五分之一的人数,而我自己,第七连的灵魂,必须还是活的,我必频亲眼看到一幅比一切都鲜丽的画景;我们中华的勇士,如何从毁坏不堪的壕沟里跃出,如何在阵地的前面去迎接敌人的鲜丽的画景。

但敌人的猛烈的炮火已击溃了右侧方的友军的阵地。

我们出击了,我们,伶仃地剩下了的能够动员的二十五个,像发疯了似的晕朦地、懵懂地在炮火的浓黑的烟幕中寻觅着,我清楚地瞧见,隔着一条小河,和我们相距约二十米的地方,有一大队的故人像湖水似的向着我们右侧被冲破了的缺口滴进。

我立刻一个人冲到我们阵地的右端,这里有一架重机关枪,叫这重机关枪立即快放。这重机关枪客备地响了五发左右就不再继续——坏了。

右侧方的阵地是无望了,我决定把我们的阵地当作一个据点扼守下去,因此我在万分的危殆中开始整顿我们的残破的阵容。而我们左侧方的友军,却误会我们的阵地巴经被敌人占领,用密集的火力对我们的背后射击。为了要联络左侧方的友军,我自己不能不从阵地的右端向左端移动。

我开始在破烂不堪的阵地上向左跃进,第二次明刚抬起头来,一颗炮弹就落在我的身边。我只听见头上的钢帽响了一声,接着晕沉了约英十五分钟之久。

我伤在左颈,左手和左眼皮,鲜红的血把半边的军服淋得透温。当我离开那险恶的阵地的时候,我猛然记起了两件事。

第一,我曾经叫我的勤务兵在阵地上拾枪,我看他已拾了一大堆枪,他退下来没有呢?那一大堆的枪呢?

第二,我的黑皮图囊,我在壕淘里曾经用它来垫坐,后来丢在壕沟里。记得特务长问我:“连长,这皮袋要不要呢?”

我看他似乎有“如果不要,我就拿走”的意思,觉得那图棠可爱起来,重新把它背在身上。不错,现在这图囊还在我的身边。

一九三七年,十二,二十一,汉口(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闷,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爽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弟悔;子胥不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政。

(节选自《乐毅报先王书》)

材料二:

昔者,吴王夫差兴师伐越,败兵就李。大风发狂,日夜不止。吴王曰:“寡人昼卧,梦见井赢滋大,与越争彗,越将扫我,军其凶乎?孰与师还?”子胥曰:“王其勉之哉,越师败矣!臣闻井者,人所饮;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吴在北,水。水制火,王何疑乎?风北来,助吴也。昔者武王伐纣时,彗星出而兴周。武王问,太公曰:‘臣闻以彗斗,倒之则胜。'胥闻突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愿大王急行,是越将凶,吴将昌也。”

子骨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蔬。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彘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巡戮,非吾智疫,先遇闼庐,后遭夫差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思,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骨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燕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

伍子胥父奢,为楚王大臣。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悦之,欲自御焉。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国正之。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数。累世忠信,不遇其时,奢谏于楚,胥死于吴。《诗》云:“谗人周极,交乱四国。”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

【注】①阖闾:一作闳庐,春秋时吴国国君。②鸱夷:马皮做成的囊。③尚:伍尚,伍奢的大儿子。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