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辽宁省大石桥市十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06-29
期中考试
选择题
句子默写
对比阅读
诗歌鉴赏
现代文阅读
阅读

【材料一】

不学诗,无以言。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传统,儿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从诗歌开始的。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随着孩子对优秀诗歌的需求,童诗教育的功利化、教条化,童诗创作的成人化、段子化,优秀诗歌教材短缺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的童诗教育薄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列了一长串:“经典文本太少;许多读者、批评者将童诗模式化,本应由儿童创作的‘本真的诗’,却被成人改成他们所谓的‘纯真的诗’;很多读者认为现代童诗是‘小儿科’,不需要诠释……”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很多人仍持有错误的诗歌观念。

(选自《光明日报》,2021.1.4)

【材料二】

诗歌评判标准很模糊,难以判断。很多省份高考卷中都有一个自相矛盾的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翻阅语文高考的历史,发现诗歌写作向来不受作文试题青睐。2020年仍有3个省份高考作文试题明确要求“不得写成诗歌”。高考不让写诗歌,就是一个指挥棒。它告诉家长,写诗与孩子的前途没关系。这是一个负面的暗示。同时,手机、短视频的流行,让孩子每天都趴在手机上,挤占了文学阅读时间。

应试教育思维,也是阻碍学生诗歌素养培的重要因素。青年评论家李壮在给中学生做讲座时,发现学生的感受与表达之间出现了断裂,“这些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很好,一到解读诗歌的时候,又回到考试思维,以模式化的思路去理解”。

当前语文教育对诗歌、诗意、诗性的东西不友好,单一标准化的答案把诗的可能性空间压得很小,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有时也是一个去诗意的过程。这里面确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作出一些改变还是有空间的。

(选自《光明日报》,2021.1.4)

【材料三】

重庆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唐元龙等人前往奉节县,考察该县在荣获“中华诗城”后,如何继续将诗教工作向前推进的情况。考察组实地考察了奉节县砚瓦村、夔都出租车有限公司。

砚瓦村,据传说,当年杜甫路过此地时看到山清水秀,柑橘成林,诗兴大发,欲向老乡家借文房四宝一用,找了半天独缺台,于是忽发奇想,用瓦代砚,老乡磨墨,诗圣挥笔,写下那首“园柑长成时,三寸黄如金”的田园诗作。为纪念杜甫,人们就把此地改名观瓦村。近年来,村里建造了文化广场,因地制宣布置了用竹简形式书写的“砚瓦脐橙产业园赋”,用古诗词装了一条景观路,游客可以一边欣赏经典诗词,一边亲手采摘脐橙。

夔都出租车公司组织全司180多名驾驶员学习诗词,并专门举办“夔州古诗词竞赛活动”,共有133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特等奖获得者余明炯竟能背诵800多首古诗词,成功进入了《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百行国,成为了节县家喻户晓的人物。为了让客人一上车就感受到奉节的诗城文化,公司所有的出车计价器的语音中置入了李白的千古绝唱,将《早发白帝城》作为开场白,营造了浓厚的诗城文化氛围。

【材料四】

“中华诗教”的思想方向和教育维度

诗语品读→诗歌的语言质素→语言教育→汉语魅力的认知 准确

诗美鉴赏→诗歌的审美质素→审美鉴赏→审美能力的锻炼 美感

诗心探幽→诗歌的情感质素→情感教育→自我情感的提升 动人

诗道寻踪→诗歌的文化质素→文化教育→文化底蕴的夯实 深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贫困生,我一生最高的荣誉

杨康

①14年前,我在陕南一个偏僻的小镇读初中。新学期开学报到的最后一天,我循着路标,蹑手蹑脚地进一间办公室。办公桌旁坐着一个穿戴时髦的女人,空气中还散发出淡淡的香水味。刚进门的前几分钟我凝固了。

②因为我的窘迫,我呆立在原地。倒是她先开了口:“你有什么事吗?”“我来报到。”我的嘴里再也不能多挤出一个字,“哦,姓名。”她也简略。“杨康。”我不敢抬头看她。她的声音先是停顿了几秒,然后说:“学杂费和书本费一共150元。”我依然站在那里不动。她又重复了一遍。我努力把头抬起来,憋红了脸说:“我没钱。”

③我说话的瞬间,我悄悄地看了她一眼。她年轻而美丽的脸上微微皱起了眉头,我羞愧极了,我雕塑般站在那里,头埋得很低。我只看到眼前,大大小小的脚来了又去,几乎每一双脚上都是新鞋子。耳边是大人和她的寒暄,是孩子的问好声,是她的表扬声……。

④我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我的脑袋里都想些什么。我只听见她说:“杨康,你过来一下。”我挪动着有些麻木的腿脚,靠近她的办公桌。她给了我一张凳子,说:“你坐下吧。”紧接着说:“没钱,那你的这些费用怎么办?”“先欠着。”我深深地记得,我的脸上是有泪水滑过的。过了片刻她才说:“哦,那先去教室吧。你的学号是2号。”待她给我拿了新书,我就匆匆离开,头一直没抬。

⑤她是我的班主任。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连这个离家只有几十里的小镇我都没来过几次。第一次见到一些陌生的人和物,自然很紧张。其实内心真正紧张的原因,是因为我的贫困。由于家庭的多次变故,我的生活过得极其狼狈。而当时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交不起学杂费。尽管家里想尽一切办法,还是没凑够那一百多元的学杂费。

⑥虽然生活困窘,可我的内心十分安静。我记得上课时,我的目光就死死地盯住黑板,认真听老师讲课,阳光打在黑板上,老师工整的板书在阳光里格外苍劲有力,常常给我带来一阵激动。每晚下课后躺在集体宿舍,我的脑袋里都能像放电影一样回忆起老师所讲的知识。

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的总成绩在班级里是第一名。我把父亲从远方打工挣来的钱拿给班主任的时候,她只是轻轻地把我的手推了回来。她说:“你的费用,我已经向学校申请,给你减免了部分,剩下的我帮你交了,你的钱就留着自己用吧。”

⑧正是因为学校减免了我的学费,我几乎成了大家公认的贫困生。以后的每个学期我的部分费用都是学校减免的。刚开始我很难接受“贫困生”这个称谓,这三个字让我很自卑。后来班主任就把我喊到办公室去谈心。我和她由刚开始的陌生变到熟悉。她说贫困是可以摆脱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不断超越自己。

⑨她的话很简短,但是给我的触动很大。我开始改变最初对贫困生的看法,我知道越是贫困我就越要努力,而不是顾影自怜。当我调整好心态以后,“贫困生”这三个字不再是我的自卑,而是一种前进的动力。

⑩整个初中,我的成绩一直都是班级第一,有好几次还是年级第一。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那些日子里我内心安宁,每天沉醉在知识里,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日子虽然清贫,倒也美好温馨,淡淡的阳光,淡淡的梦。直到多年以后我都十分怀念那段时光,怀念那三个字:贫困生。它让我有着别样的人生,那三个字是我一生最高的荣誉,因为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渐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强不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氢能缘何受瞩目

①近年来,世界各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国际氢能委员会与麦肯锡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已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发展路线图,到2030年,全球在氢能项目上的投资将达到3000亿美元。

②氢能是由氢元素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氢气和氧气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也可以通过燃料电池转化成电能。氢气不仅来源广泛,还具有导热良好、洁净无毒和单位质量热量高等优点,相同质量下所含热量约是汽油的3倍,是石油化工重要原料和航天火箭动力燃料。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呼声日益高涨,氢能在改变人类能源体系方面被寄予厚望。

③氢能之所以备受青睐,不仅在于其释放过程中的零碳排放,还在于氢气可作为储能载体,弥补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间歇性等短板,促进后者的大规模发展。比如,德国政府正在推动的“电力转化气体”技术,通过制取氢气来存储不能及时利用的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电力,并将氢气长距离输运以进一步有效利用。除了气态,氢气还能以液态或固态氢化物形式出现,具有多种储运方式。作为难得的“耦合剂”型能源,氢能既可实现电力和氢气之间的灵活转化,又能搭建“桥梁”实现电、热、冷乃至固体、气体、液体燃料的互联互通,构建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

④形式多样的氢能有着多元的应用场景。截至2020年底,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较上一年度增加38%。氢能的大规模应用正从汽车领域逐步拓展至其他交通、建筑和工业等领域。应用在轨道交通和船舶上,氢能可降低长距离、高负荷交通运输对传统油气燃料的依赖,比如去年初,日本丰田公司开发并交付了首批海洋船舶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应用于分布式发电,氢能可为家庭住宅、商业建筑供电供暖。氢能还可直接为石化钢铁、冶金等化工行业提供高效原料、还原剂和高品质热源,有效减少碳排放。

⑤不过,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得来”并不容易。氢元素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水和化石燃料中,现有制氢技术大多依赖化石能源,无法避免碳排放。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正在逐步成熟,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电解水来制取零碳排放的氢气。科学家还在探索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新型制氢技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核能制氢技术预计10年后启动示范。此外,氢能产业链还包括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也都面临着技术挑战和成本制约。以储运为例,氢气在常温常压下密度低、易泄漏,与钢材长期接触会使后者发生“氢脆”而破损,储存和运输比煤炭、石油、天然气都要困难得多。

⑥当下,许多国家围绕全新氢能各环节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技术难关在加紧攻克。随着氢能生产和储运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氢能成本也有较大下降空间。有研究表明, 预计到 2030 年,氢能产业链整体成本将下降一半。我们期待,氢能社会将加速到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3月30日)

作文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