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儿时的炊烟
张泽峰
①我从农场赶到家乡参加一位本家叔叔的葬礼。因为来的客人很多,他家启用了尘封已久的锅灶。同样放置已久的劈柴、秫秸、荆条被送进了灶膛,风箱轻轻拉动,便有了那房顶上袅袅娜娜的炊烟。真的感谢这久违的缥缈的倩影,她让我这个久居闹市的游子一下子找回了儿时的感觉。
②每当看到这袅袅升起的炊烟,我的心就回到了遥远的童年。炊烟凝聚了浓浓的母爱,让我一生难以忘怀。
③我儿时正值粮食短缺的年代。每天黄昏时刻,我背着书包走在放学的路上,两眼望向家的方向,看着缕缕升起的炊烟,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感动。我知道,此时母亲又在忙着做饭了。
④不论春夏秋冬,母亲都围着三尺灶台转。虽说粮食短缺,但母亲总能变着样地让一家人吃饱。在春天粮食青黄不接的日子里,母亲很早起床,奔向辽阔的田野。利用一早晨的时间,她挖来一大筐野菜,洗干净后放进烧得滚开的水中焯一下。一筐野菜,焯水后只剩下差不多一小盆。
⑤母亲把蒜瓣用刀拍一下,放入蒜罐中加一点盐,用蒜锤捣成泥,然后放上花椒油、酱油之类的调料,将野菜调拌均匀端上饭桌,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这时,母亲盛上饭后,并不急着吃,两眼盯着我的饭碗,看我碗里的饭下去了一半,母亲就端起她的饭碗,将自己的饭倒进我的碗里。
⑥母亲不识字,更不懂什么营养知识,那时能吃饱饭就不错了。但母亲凭经验找到可食用的野菜,精挑细选,反复清洗,让一家人吃得放心、可口。曾记得,母亲多次给我吃“独食”,点燃灶火给我炸过蚂蚱、青蛙腿、知了猴、面圈……
⑦最让我回味悠长的乡间美味是母亲做的酱香黄豆。每年秋后,母亲将那些收获的黄豆放在竹匾里,摆在太阳底下翻晒。然后点燃灶火,将其炒熟,最后放入一只坛子内,让其自然闷酿,便成了润鲜醇香的酱香黄豆了。相比洋快餐大行其道,添加剂铺天盖地,它可是来自纯天然的食物内部。
⑧站在村头凝望良久,我对着那缕轻烟深深弯下腰。
⑨儿时的炊烟是母亲深深的爱。那时母亲还年轻,父亲在外面打拼,母亲孱弱的身躯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我们少不更事,米糠野菜撑圆了肚皮,一天到晚就知道在外面疯跑。当母亲迎风站立在门前唤我们的时候,缠绕在母亲身边的缕缕炊烟夹杂着菜粥的淡淡清香远远飘来。我们赶忙跑向母亲,母亲迎风而立的身影就犹如一尊铜雕,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稚嫩的心上。
⑩几十年过去了,我在农场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在故乡的时日,老婆孩子也早已被城市同化。可儿时的炊烟依然真切地飘荡在我的心中,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依然在我心上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每次回家远远看见我们的小村庄,哪怕是一缕炊烟,依然会让我心动不已。那种流浪的孩子扑向母亲怀中的急切,真的难以用言语表达。
⑪儿时的炊烟是父老乡亲真诚的祝福与叮咛,是故乡留给游子的最值得珍藏的信物,是游子心中那最柔软最敏感也最隐秘的琴弦。不管我们浪迹哪里、终老何方,只要拨响这根琴弦,便会有浓浓的乡韵萦绕心头,久久难以消散。那里面有质朴的乡情,有醉人的乡音,有淡淡的乡愁,有泥土的芬芳,有春芽、有夏荫、有秋露、有冬霜,有我们蹒跚学步的打麦场,有每天带我们回家的蜿蜒的小路。
⑫黄昏时刻,家乡的炊烟一缕缕地在我眼前升起来,那淡淡的炊烟让人感到温馨、惆怅。看到家乡的炊烟,我的心灵深处升起了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它凝聚了浓浓的母爱,注入我的心间。
(选自《群言》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