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小学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9708797
日期: 2024-11-23
期末考试
【写活动序言】。
【品趣味汉字】
【咏经典诗文】
【明自身责任】
阅读(40分)
课外阅读。

36岁大学教授“变身”航天员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可能是桂海潮在外表上与其他中国航天员最大的不同了。

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细心的人很快发现,他佩戴着眼镜,这将是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与往次飞行任务不同,神舟十六号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其中,作为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首个载荷专家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桂海潮深有感触地说:“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

县城理科第一考上北航,31岁任博导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当时,桂海潮正在云南施甸县城中学读高中二年级,从校园广播里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他开始对飞向太空充满向往。

从小,桂海潮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习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航天的种子。

心怀理想,学习便有了动力。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字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一路攻读拿到博士学位,又做完博士后,凭借扎实的学术成果,桂海潮回到母校,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2018年,年仅31岁的桂海潮便担任博士生导师。听说选拔第三批航天员的消息,桂海潮第一时间报了名。

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干就完了!

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空间站阶段密集的飞行任务,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和机会。

幸运并不代表他们的训练标准会降低。他们的训练内容多,训练强度大,训练进度紧,挑战比较大。对于桂海潮来说,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上显得稍微薄些。

“干就完了!”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

第一次离心机训练时,桂海潮感觉胸腹部有被牢牢压住的感觉,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

桂海潮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爱琢磨的桂海潮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由于心理紧张、身体素质、技巧不足,从而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

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每天练习20分钟“打地转”一一一只手抓着另一侧耳朵原地旋转。加练多练用心练,不但克服了差距,其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和飞天英雄并肩作战,珍惜机会也感压力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

2008年,景海鹏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时,桂海潮已经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了。当时,他对景海鹏只能深深仰望。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竟然能和飞天英雄共同执行任务。

桂海潮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但也充满压力。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桂海潮选择了沉默,他说他的底气不是很足。

在训练过程中,景海鹏仍然会经常对他进行这样的“灵魂拷问”:你准备好了没有,你具备了飞天的能力吗?

这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试、实验任务,将是目前开展在轨试、实验项目最多的载人飞行任务。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

“你准备好了吗?”

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成为航天员后,桂海潮经常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驾驶飞船穿越在各个小行星之间,穿越黑洞……如今,他的梦想之舟、探索之旅开启。

——选自中青报·中青网新闻报道

非连文本

[材料一]

2023年4月23日全民阅读大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2年成年国民人均纸质阅读量为4.78本,高于2021年的4.76本,人均电子阅读量为3.33本,高于2021年的3.30本。

关于我国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见下图:

[材料二]

千百年来,书籍都是人类文化的标志,是发达文明的象征。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纸质书的未来正愈发显得不那么确定。还有什么能阻止书籍的数字化进程?是人类的情感,还是书籍超越文本载休的价值所在?

相比数字时代“编辑”“保存”的干净利落,纸质媒介的勘误要复杂得多。一篇文稿从编辑到付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差错以及随之而来的修正,都可能带来同一版本书籍的个体多样性。譬如,在一批同时出版的书中,可能有几本没有插入勘误的页面;有几本中的错误没有修正;有几本的错误页没被取出;还有几本的勘误页和原页被装订到一起……从这些与文字勘误有关的错误中,我们或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改变,或可以窥见时局的风向转变。

许多世纪以来,书籍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制品。直至19和20世纪,机械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同一版本的书与书之间几乎没有区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走出印刷厂的书籍会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不同的读者或收藏家会在书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从那些标记、批注或藏书栗中,我们可以分析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私密关系,也可以了解一本书可能产生的时代影响。

“书籍成为历史”的说法是悲观的,但“历史”的含义同样也是积极的,它让人们认识到书籍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拥有位得保护和诠释的丰富意义。

——节选自陆纾文的《数字化时代,我们如何解读纸质书的价值》

习作表达(3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