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云南省玉溪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日期: 2025-04-20 期末考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当欧洲“革命圈”闪闪发光之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也奏响了“民族曲”,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震撼了帝国主义的后方。这场运动(  )
A、 促进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 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发生
C、 导致了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D、 无产阶级成为各国运动的领导者
 1613年,英国对外贸易的输出价值约为249万镑,输入价值为214万镑。到1774年,输出价值为1592万镑,输入价值为1328万镑。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A、 是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效果
B、 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经济条件
D、 说明商业霸权带来工业优势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A、 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 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独主
C、 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特点
D、 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
《史记•夏本纪》:“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 禅让制作为政治权利传承的方式未被突破
B、 禹直接将天子位传给子启
C、 王位世袭制开始,“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D、 益将王位禅让给启
 在长期流通铁钱的四川地区,产生了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的流通遍及东南诸路、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这反映出(  )
A、 纸币在两宋的流通日益广泛
B、 南宋纸币推广和北宋一脉相承
C、 南宋经济生活水平远高于北宋
D、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纸币变革
 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宋代以来社会治理示意图。由此可见(  )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 基层治理体现了“家国一体”
C、 宗法制仍沿袭使用
D、 中央对基层的管理日益强化
 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贸易区法案”,提出的非歧视最惠国原则,后来成为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这反映出(  )
A、 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B、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 国家力量的发展变化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汉口成为一个“甲于全楚”的巨镇,在全国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汉口的兴起(   )
A、 与这一地区日益发达的陆路交通密不可分
B、 得益于明朝政府加强这一地区的军事功能
C、 将推动市场规模扩大和商业分工日趋繁密
D、 进一步提高了汉口在该地区政治中心地位
如图为2000—2008年世界汽车产量(单位:万辆)示意图。这反映出(    )

A、 道路建设的进步推动汽车生产
B、 各国政府重视汽车工业生产的发展
C、 国际汽车市场为发达国家垄断
D、 汽车渐成社会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
 据统计,武广高铁开通100多天后,武汉飞广州的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郑西高铁开通不到50天,郑州到西安所有航班停飞。这说明(  )
A、 高铁发展冲击了航空业
B、 新式交通之间存在竞争
C、 航空业必定要走下坡路
D、 中国开创了交通新时代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赋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施(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国家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国家决定安徽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2004年,国家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 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 年之久,霍乱连续18 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 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