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7299681
日期: 2024-10-05
期末考试
积累·运用(18分)
阅读鉴赏。(7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问一号”上的科技新元素

①“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科技新元素的支撑。

太空“千里眼”优势多

②火星和地球间距离漫长,通信存在一定延时,在地球上无法控制着陆过程,必须让着陆巡视器自主完成这段旅程,这对敏感器提出的要求极为苛刻。

③相控阵敏感器是位置和速度测量的重要仪器。在着陆阶段,为航天器持续提供高精度测量数据,成功助力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火星表面,可谓火星探测器的太空“千里眼”。

相控阵敏感器的雷达天线由多个辐射单元组成。就像生物学中蜻蜓的复眼、具有波束扫描快、指向灵活、目标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此外,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任意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从而快速修正航天器的姿态测量误差,确保着陆巡视器方向控制准确无误。

这是国内首次将相控阵体制雷达应用于地外天体着陆测量。

小型“传动器”作用大

⑥火星探测任务的重头戏就是在火星表面巡视,但火星表面地形复杂,火星车如何准确传递运动指令,进而灵活行走、爬坡下坎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成功研制出火星车移动分系统核心传动部件——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确保了火星车在转向、过坡中更自主灵活。

⑦据介绍,在火星车左右两侧悬架上,分别装备了2种结构精密的悬架减速自锁装置。该装置体形小、重量轻,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使火星车6个行走车轮独立实现抬升和降落,实现车体姿态和高低调节,以适应火星表面地形,保证爬坡下坎行动自如。如果将火星车比作一辆马车,那么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就是驾驭这架“马车”的“车夫”。

“超薄外套”脱颖而出

⑧火星着陆阶段,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使周围温度超过1000℃,而在火星巡视阶段,着陆器将要面对-130℃的工作环境,这种极热极寒考验超出了世界上常规隔热保温材料——气凝胶的耐温极限范围。更难的是,为给火星车减负,需要气凝胶具有超低密度,这对材料设计和制备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⑨为确保“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正常工作,火星车采用了一种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纳米气凝胶是由纳米尺度固体骨架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网络,密度可做得比空气还低,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导热系数仅为静止空气的一半,也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这使它成为“天问一号”应对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且凭借其超轻特性,能极大地减轻火星车的负担,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⑩当然,以上三种只是“天问一号”上众多科技新元素的一小部分,我们期待着“天问一号”上更多的科技新元素被解锁。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丙】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及孝文帝即位,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④清室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主在与在,主亡与亡;即与皇帝生死与共。④征;追究;系;拘囚、关押。⑤清室;监狱的代称。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各题。

月光烧成的灰

董改正

①不能解释的都是奇迹。外婆一直在等一场霜。

②霜落之后,莱就甜了。腌白菜,腌芥菜,腌雪里藕,上色入味。腌萝卜尤其美味。老种白萝卜,纺锤形的,洗净了,切成月牙状,齐齐码在竹簸箕上,像一只只小白鸭。最初是晶莹水润的,半日后就蔫了,边角内卷了,有了皱纹,惹了灰黄。再一日,吹小半天风,就可以下坛坛罐罐腌制了。

③每到大雪后,我都会给旅居海口的李君寄点儿咸货。咸鸭子,咸肉,他都特别喜欢。海南冬天的轻寒不够锋锐,就像挠不到的痒,不足以让腌味侵入腌货内部,无论如何也炮制不出记忆里舌尖上的“腊味”。他用冰箱模拟内地的冬天,腌出来也只是概念上的咸货。味觉的火柴棒,无法引燃舌尖上记忆的草蛇灰线。到底还是不行。

④缺了什么呢?

⑤母亲的腌菜手艺,比起外婆的要差很远。外婆腌的萝卜缨子,一根根似金丝缕缕,拍碎的蒜如碎玉,切丝的辣椒如红线。用干筷头夹一碟子,下入烧熟的香油,略翻炒,脆黄酸香,宜配稀饭干饭,宜搭面条,宜夹馍,寡吃也好,只是太奢侈。外婆腌的水萝上,水嫩嫩,黄生生,咬一口,嘎嘣脆,润润的酸。酸得半夜想起来不吃一块就睡不着。村里有个孤寡老人,临终前想吃一口我外婆腌的水萝卜。外婆赶快送来,老人吃了一口,长叹一口气,这才去了。外婆腌的五香萝卜更是极品。我不曾见过谁会把萝卜切成那样的长条,长得像蚕豆的豆荚,简直有点儿媚,像青衣的水袖。那会儿,一排排这样的萝卜躺在竹簸箕上,就像条条秀美的江南划子停在河边,在月色里轻轻荡漾。

⑥我记得那是个月色皎洁的冬夜,霜染大地,晚村寂寥。院子里,芦秆编成的晒席上,依然晾着萝卜干。露珠在凝结,霜也在凝结,漆黑如墨的树冠里,鸟呢喃有声。霜是凝华态,露是液化状,总归是水的前世今生,总归是和着尘土的,脏,回潮。外婆笑着说不怕,天明吹一阵小风,晒半天日头就好了——哪里就脏了呢?她笑着看我,月光连忙照亮了她的脸。我立时就赧然了。外婆用新稻草烧灰,沾染白净如玉的糯米裹粽子,我能一口气吃三五个,不蘸糖。外婆将绿豆壳晒干了,焚成灰,晒好,放一把煮稀饭,那个香,那个糯,今生恐难重温了。

⑦外婆走了很多年,母亲也已经七十三岁。母亲一辈子忙碌,没有时间将心思放在食物上,食物对于她就像汽油对于汽车,是续命的能量而已。那天我给她做了萵子耙耙,她说真好吃。她是知道好吃的。外婆一生悲苦,却依然那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不能解释的都是奇迹,外婆便是。爱是最大的奇迹。

⑧霜未至,月色如霜。等霜落后,今年我要腌点儿萝卜,腌点儿肉,腌点儿鸭子。今年我得给李君寄一些去。我或许还应该告诉他,其实参与味道酿制的,不仅仅是温度,可能还有虫鸣犬吠,可能还有月光烧成的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

                                                                                                                                                                                                                                                              

榜单名次

榜单名次

榜单名次

书名

第1名

第1名

第2名

《百年孤独》

第3名

第3名

第4名

《追忆似水年华》

第5名

第5名

第6名

《水浒传》

第7名

第7名

第8名

《西游记》

第9名

第9名

第10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注: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6月通过对近3000名读者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进行统计后发布的排行榜。

材料二

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节选)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十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者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能使用网络语音的下一代?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想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材料三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节选)

钱理群

世纪老人巴金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名作(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应用·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