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综合检测

日期: 2025-04-03 同步测试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 , 中国积极拓展对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文化、科学、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这一举措说明( )
A、 严峻国际形势促使外交调整
B、 打破了新中国外交孤立局面
C、 中国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D、 第三世界崛起引起中国重视
纪念邮票是为纪念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而专门发行的邮票。从下列邮票提炼一个主题,该主题应为(   )
①钱学森 ②雷锋 ③焦裕禄④王进喜
A、 勇于探索、勤于研究的工人
B、 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战士
C、 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的干部
D、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英模
下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颂》(1972年)。这幅画作(   )

    

    赤脚医生颂(诗配画)

    宋贤邦

革命青春似火红,身背药箱采百草。

毛主席教导记心中,广阔天地为工农。

A、 具备了史料与艺术的双重价值
B、 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
C、 展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
D、 宣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早请示晚汇报”“语录歌”“红太阳”“揪斗”“一句顶一万句”等词汇、语句成为流行语的时期是(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下图为1974年某画家创作的宣传画,这一作品(    )

A、 体现了女性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B、 宣传设置三八妇女节的必要性
C、 表明女性成为国家建设重要力量
D、 反映男女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1962年,邓小平针对怎么恢复农业生产的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包产到户的思想。这一思想(    )
A、 反映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B、 开始冲破苏联模式束缚
C、 意在结束人民公社运动
D、 标志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下图是1950年创作的名为《提高文化》的宣传画。该作品(    )

A、 体现了民众对国际形势的关注
B、 宣传了国家工业化的方针政策
C、 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D、 倡导适应国家发展的社会新风
 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 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时代热词是每一时代特有主要的反映。下列时代热词,属20世纪70年代的一组的是 (     )
A、 银元之战     抗美援朝         另起炉灶
B、 中日建交     三线建设         真理标准讨论
C、 正式“入世”     二十国集团     科学发展观
D、 南方谈话     香港回归     习马会面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以来的国史,是中国作为政治共同体重新发明的历史。1840年后,威斯特伐利亚民族国家体系嫁接于完全不同的政治传统与社会民情,中国强行被纳入西方话语的民族国家,中国人进行了艰难建国思考和探索。中国再造,始终处在由外生嫁接所带来的强烈焦虑状态和排异反应。近代中国的压力不是内生的,主要源自欧洲的挑战和压力。1840年以来,中国从没有过从容应对局势的余裕,亡国亡种面前,生存与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引发外部的恐惧和打击。外部敌意放大,保守实力回潮,尤其考验思想者的政治智慧与政治耐性。

——摘编自余盛峰《近代中国及其命运》

材料二: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霹雳震天、红旗漫卷。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在人们心目中最为不可磨灭的记忆之一,它开辟了一条使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新道路。邓小平曾评价毛泽东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其伟大开端就是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开端》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历史,对新中国发展史非常关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他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二十多年的历史,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二十多年的历史,有成功的经验,也经历了曲折。同时探索过程当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也不能忽视。

——摘编自《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外交]

材料一:1949年5月13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司徒雷登的电报中提出了承认中共政府的3个条件:事实上控制国家的领土和行政机关;既有能力又有意愿承担其国际义务;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可。令美国失望的是,一个多月后的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宣称新中国将奉行“一边倒”的方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出于对共产主义的防范和恐惧,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孤立和封锁政策。艾森豪威尔政府给予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中美关系彻底走向了敌对。

——摘编自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破裂被认为其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对美政策的重新定位,因为中国不得不在与美国改善关系或者干脆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抗衡的情况下作出选择。此外,越南战争使美国人民出现了反战情绪和对中国和解的态度,美国在越南的困境也使美苏争霸的形式出现逆转,美苏战略力量接近均衡,这严重威胁到美国的霸权。为此,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亚洲实行收缩战略,试图找到和越南谈判的方式,并遏制苏联逐渐增长的势力。尼克松也嗅到了一个可以同中国改善关系的机会。中苏分裂在中苏、美三国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三角平衡关系,也成为华盛顿一个可以利用的地缘政治的优势,通过打“中国牌”为签

——订《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向苏联施压,以期获得战略优势。

材料三:由于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不必担心由于中日关系正常化而失去最大的政治经济盟友美国的庇护,可以处于左右逢源的地位。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从此,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转折把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东西方的缓和推向高潮,影响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郭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因素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末,鞍钢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并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1960年,毛泽东代中央起草批示,将这一制度称作“鞍钢宪法”,要求在工业战线加以推广。在新中国成立后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阶级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据宋铁春回忆,“鞍钢宪法”诞生之前,广大基层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对社会上盛行的长官意志……尤其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这使得“鞍钢宪法”的诞生带有了必然性。

——摘编自周勇《“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发展起来的东北劳模及劳模精神,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个人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量。东北劳模身上体现的淡泊名利、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浩然正气,对纠正东北地区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有重要作用。东北劳模以其实际行动和高尚品质激励和引领人们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并且成为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健康的榜样。东北劳模作为榜样和人生标杆,身体力行地为普通劳动者指明了人生方向,并充分证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空间很大,只要有志气有闯劲,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编自李泽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