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第三学月考试试卷

日期: 2025-04-11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新唐书》、《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该现象反映了( )

朝代

望族公卿子弟占比

小姓子弟占比

寒素子弟占比

唐朝

71%

13.1%

15.9%

A、 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特权
B、 科举制之下考试风气不正
C、 科举制选官模式尚待完善
D、 科举制极大促进阶层流动
单元导语高度概括时代特征,在历史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以下文字由小肖同学摘录自《中外历史纲要》某一单元导语,据此判断该单元是( )

“北方少数民族活跃”“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A、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C、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D、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   )
A、 内阁逐渐具有决定权
B、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 内阁是法定中枢机构
D、 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
有学者评价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侵华方式发生了转变,因此在条约中并未出现增设通商口岸的内容”。下列有关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促使“中体西用”思想的出现
B、 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外国公使自此开始进驻北京
D、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据统计,英国输华商品总值1843年增加到145.6万英镑,1845年达到239.4万英镑。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度下降,基本维持在150万英镑左右。造成英国商品滞销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 通商口岸较少限制了进口
B、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作用
C、 农民起义造成政局的动荡
D、 白银的大量外流导致购买力下降
台儿庄战役,历时1个月,名震中外,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四川遂宁横山场人税梯青(川军孙震部124师师长)率部浴血奋战,迟滞日军,为这次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次战役( )
A、 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B、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
D、 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南京条约》阴影下的中国

以下为《南京条约》部分条文:

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三、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四、因大清钦差大宪等……将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银元偿补原价。

五、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且向例额设行商等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元,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

六、……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一千二百万银元,大皇帝准为偿补八、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今在中国所管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释放。

九、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俟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誊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十、前第二条  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十一、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奇迹

材料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毛泽东判断:“长期抗战中最困难问题之一,将是财政经济问题。”从1938年12月起,毛泽东反复强调经济建设的问题:“以后会有那样一天,没有钱,粮食困难,怎么办呢?不饿死不解散就得要生产。以后我们要自己解决物质上的供应。”

——摘自宫正《简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材料二  毛泽东认为,根据地人民负担一定要有个限度,只有自己动手搞生产是最靠得住的办法。1939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第一次参政会上发出“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号召。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朱德提出了屯田军垦的构想,发现了适于垦荒的烂泥洼,并取名南泥湾。1941年春,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鼓舞下,王震率359旅进驻南泥湾,上至旅长下至伙夫,都编入生产小组开荒种地,养猪种菜。到1943年,359旅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完成了王震提出的“二人一猪、一人一羊、十人一牛”的指标,初步实现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的自给自足目标。

1941年12月12日的《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号召边区军民积极实行南泥湾政策,毛泽东亲自题词称359旅是“发展经济的先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以身作则,亲自种菜、种粮、纺纱、织布等。全边区机关、学校的大生产运动,满足了自身大部分需要,丰衣足食的美好蓝图也渐成现实。大生产运动中,不仅涌现出一大批劳动英雄,而且以英雄为楷模的劳动竞赛也在边区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使劳动英模运动走向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

如果说,遵义会议在政治上开创了中国共产党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那么,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则使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也踏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摘编自于隶群、张廷建《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以“奇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