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试题

作者UID:11003641
日期: 2024-11-22
月考试卷
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阅读《简·爱》的节选部分,完成各题。 

 她(圣约翰家的管家汉娜)又用惊异的目光端详着我。“我相信,”她说,“我是把你看错了。不过现在骗子那么多,你千万莫怪我。” 

“话虽这么说,”我口气有点严厉地继续说,“你在那么一个连条狗也不该关在门外的雨夜里,却一心想把我从门口赶走。” 

“呃,这是有点狠心。可叫人怎么办呢?我倒不是为我自己,更多地是想着孩子们,可怜的人儿!他们除了我简直没人照料。我总得多留神着点。” 

我继续严肃地沉默了好几分钟。 

“你可别把我想得太坏。”她又说了一句。 

“可我确实把你想得很坏,”我说,“我告诉你为什么,倒不光是因为你不肯收留我,或者把我看成了骗子,更主要的是因为你刚刚把我既没‘铜子儿’也没家看成了一种罪状。世上有一些最好的人跟我一样一无所有,只要是个基督徒,就不应该把贫苦看成是一种罪恶。” 

“我也一样不应该。”她说,“圣约翰先生也跟我这样说过。我明白我是做错了,可我现在对你有了跟以前完全不同的看法。你看起来地地道道是个体面的小人儿。” 

“这就行啦,我现在不怪你了。握握手吧。” 

 她把一只长着老茧、沾满面粉的手伸给了我,粗糙的脸上豁然开朗地露出了又一个更加真诚的笑容,从这一刻起我们就成了朋友。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直达本质的核心思维是什么?

①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②我们总以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环境和机会,而事实上,面对同样的环境和机遇,思维方式不同,结果也就大相径庭。

③一对双胞胎兄弟,在相距不远的国道旁,各自开了一家饭店。开业后不久,两兄弟发现,虽然国道上车来车往,却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吃饭。眼看生意要做不下去,哥哥对饭店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收效甚微。弟弟却什么也没做,只是在饭店旁边建了一间干净卫生的免费厕所,生意却一天天好了起来。原来,长途跋涉的司机们需要下车“方便”,而这些司机,刚好也是需要吃饭的“精准流量”。

④思维方式,实际上正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简单来说,人类的创造力,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来源:一种是逻辑推理,通过预设不证自明的公理,用大前提层层推导出小前提,不断演绎出新的知识;一种是直觉类比,不受明确的因果限制,在多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表象间,直觉到一种深层的相似性,通过“类比”产生出突破性的洞见。

⑤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长期推崇逻辑推理,忽略直觉类比。但是,世界著名的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在《表象与本质》一书中,却用大量的事实,动摇了这一成见,证实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直觉类比永远是人类决策过程的核心。

⑥近代许多伟大的天才,都是通过“类比”,取得一生最重要的突破,连最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概莫能外。在爱因斯坦之前,“光的波动说”已经垄断物理学长达100多年,所有物理学家都对“光是一种波”坚信不疑。而爱因斯坦通过将光和水类比,在两种表象之间,看见了一种深层的相似性:水可以由波纹传播,但水同时也由水分子组成,光会不会也是如此?循着这种类比,爱因斯坦最终证明了“光子”的存在,开启了物理学“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知革命。

⑦为什么类比对于创造如此有效?侯世达在《表象与本质》一书中写道:表象与表象之间,有一条通往深层的线索,而类比,是把多个线索连接起来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瞥见中心深处的东西。换句话说,类比是一种思维上的利器,通过运用类比,思考者能把原本非常复杂的表象降维至日常层面,从而轻易洞见其本质。侯世达发现,类比并不专属于天才。恰恰相反,类比是人类普遍的底层思维模型,只是每个人对它的掌握程度都有所不同。

⑧天才之所以具备如此丰沛的创造力,在于他头脑中可用来类比的“概念库”比普通人更为宽广。因此,当他们面对未知事物时,可以用类比选择性地唤醒脑中的概念,从而把原本非常深奥的内容降维,变得更容易理解。一个普通人同样可以通过拓宽自己的“概念库”、训练自己使用类比的能力,来获得超乎往常的洞察力、创造力,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为明智、长远的决策。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半称心

①萧山南部有个很独特的习俗,每年的农历六七月份,要过一个半年节。 

②时值年中,梅雨刚过,油菜小麦收割不久,旱田里的花生刚刚开花,水田的稻子已经抽穗,墙上的镰刀,还沉浸在麦香中,等待着又一场收割季的到来。这是一年中,春收和夏收,两个收获季之间的短暂歇息。 

③农人们放下了铁锹和锄头,像过年一样,筹备着半年节。外出打工的人,也会赶回乡,与家人一起过半年。农历的年底过新年,农历的六月底,过新半年。这个“新”字,是我加上的,上半年过去了,是旧的,可以回望;即将到来的下半年是新的,可以展望。 

④我有幸受邀体验过一个半年。邀请我们的,是当地的一位副刊作者。我们的话题,就从这个“半”字打开。年过到一半,去年秋冬种下的庄稼,已经收割,归仓;春天播下的种子,业已开花、抽穗、灌浆,待以时日,就可以挥镰收割。他说,前有已经收割之果,后有遍地待结之实,不正是一年当中,最好的辰光吗?四五月份,既要春收,也要春播,忙碌得很,再过一两个月,到了伏暑,也是既要夏收,又要夏播,以前叫“双抢”,抢收抢种,同样是忙得脚不沾地。唯有这年中的几日,有几天难得的闲日,可以满怀期待地放松自己。 

⑤这位作者告诉我,白天他是个农民,弯腰在田里种庄稼;到了晚上,他是个写作爱好者,伏案耕耘文字。当地有很多人办厂,做生意,生活富裕,而他还只能自给自足,但他很满足于自己这种“半”的状态。他觉得种田满足了他的日常生活,看书写文章,则愉悦了他的身心。他的一半是尚可温饱的世俗生活,另一半则是充盈的精神世界,还有什么不称心、不满足的呢? 

⑥“半”这个字,很有趣味,什么事情,到了一半,就既没有了初始的忙乱、不安与焦躁,也还没有临了的张皇、无奈和失落。半是最好的状态。半是你已经走了一半的路,半是你做了一半的事,半是你吃了一半的饭,半是花苞刚刚打开……已经走到半路了,你还会害怕剩下来的路吗?事已经做成功一半了,你怎么好意思半途而废?吃到半饱,肚子有东西垫底了,不饿了,也不用那么狼吞虎咽了,正可以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半开的花,既存含苞待放之韵,也不失盛开之艳,又没有即将凋零之殇,岂不是一朵花最好的姿态? 

⑦半是什么?半是已经开始,到了半途,半因而不是一个空想家、臆想家,只停在原地做梦,它是个实实在在的行者。半是满怀了希望的,还有一半的路,等着它去走;还有一半的风景,等着它去发现,还有丰硕的果实,在另一半等着它去浇灌和采撷。半也是虚怀若谷的,它不会因为事已过半,就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事才过半,而放弃放纵。半是在路上,正在路上,一旦你停止了,那就不叫“半”,而是废止;半是继续在路上,永远在路上,后面是它已经走过的路,前面是它即将踏上的路。 

⑧这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和对话,在年中之际,我们有幸在萧山南片的一个小山村,过了一个特殊的半年节,并深切体味到了“半”的生命哲学。朋友环顾大家说,我们多已人到中年,为什么说中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就是因为我们的人生刚刚过半,我们已经体验了童年的天真,少年的懵懂,青年的绚烂,已经或即将迎来人生的巅峰,以及无法逃避的迟暮之年。说到这儿,朋友忽然抛出一个问题:你的生活称心吗? 

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当然有过称心,有过如意,但也一定经历过诸多的不称心,不顺意。每个人都一样。这方面你称心了,另一个人或一件事,你可能就不如意了。喜忧参半,苦乐不均,这是人生的常态。 

⑩朋友说,杭州灵隐寺有副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半称心”,那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人心最好的归宿啊。 

(文/孙道荣,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陕北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是路遥一生书写的主题。近日, 将目光投射向三秦大地,以人民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用话剧体现路遥溯流而上、 ɡè)守信念的风骨与精神。

②该剧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和多媒体视觉效果,将大气磅礴的陕北高原呈现在观众面前,再加上铿锵有力的黄河号子,以及陕北特有的三弦说书,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表现力。特别是不断穿插的(qiàn)夫拉纤场景,以及转台和特殊灯光的使用,更是将路遥一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的创作执念予以外化和观照。

③话剧《路遥》采用空间交错展示,让路遥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等进行对话,把路遥的创作境界与人生境界相互 ____,使文学人物与戏剧人物互为____,将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____,让路遥不断在事业荣辱与生活悲喜的大起大落中,为观众带去意蕴悠长的人生况味,衬托出路遥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强大;在路遥与其身边人物的不同抉择中,体现出改革开放大时代背景下,路遥面对诸多诱惑与生活磨砺依然坚守初心,不被世俗所____的坚定信念。 

④话剧《路遥》塑造了当代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作家路遥,既借路遥之口重温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 A)为人民写作的初心;(B)又向中华儿女高声呼告“活着,像牛一样劳动;(C)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D)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的路遥精神,为观众带去激励和触动。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