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陕西姜寨聚落遗址
②山西陶寺遗址
③河南二里头遗址
④浙江良渚遗址
①中原文化辐射周边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②青铜神树体现了古蜀先民崇尚道法自然的观念
③三星堆遗址反映了商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④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结合有助于了解古代历史
①涌现出“诗圣”、“医圣”、“画圣”等杰出人物
②《千金方》问世,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③法显西行,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④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秦国
授田制:每户授田百亩,每年向农户征收其所产粮食的十分之一作为田税。
曹魏
屯田制:以军队形式编制流民,分给耕地,用官牛耕地,收十分之六地租。
西晋
占田制:农民可以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
北魏
均田制:授露田不得买卖,授桑田为世业,限制买卖,向农户收取租调。
唐初
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向农户收取租庸调。
①土地国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形态
②自耕农经济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③授田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④均田制从根本上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②思想界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
③社会成员的身份趋向于平等
④艺术领域的世俗化和个性化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首创“犬牙交错”划界原则
③阻碍了区域经济交流
④其极端应用导致一定弊端
①中国先民利用南海的历史
②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
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④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
①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
②自(孝文)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
③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三镇,而太原……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④地要不成州而当津会者,则为军,以县兼军使;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考古成果
历史解释
A
1972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彩绘木鸠杖”,杖高196.5米,顶端有鸠鸟横卧。
体现了汉朝政府对老人的优抚制度
B
2002年湖南里耶遗址出土“书同文字”木方,用朴拙的篆书记录了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的字形与字体的规范。
出土文献中的秦简均以篆书书写
C
2004年西安发现734年逝世于中国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写有“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
是唐朝与邻国开展文化交流的例证
D
2013年洛阳衡山路北魏大墓出土了大量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其铸造时间为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公元491-518年)。
北魏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往来比较频繁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社会治理方式。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始自商周,历经秦、汉、三国、晋、隋、唐、宋、明、清等封建君主朝代。到今天,户籍制度仍然是中国政府实施社会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其理论、机制和实践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唐代天山北麓军政体系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安西、北庭都护府是唐在西域的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军事建制是“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下有烽,烽下有戍”,各级军官都是中央政府任命的。各羁縻都督府、州,有自己的武装,平时镇守封疆,战时则由两都护凭“天子信宝”调遣,参与战事。贞观中,李靖破吐谷浑,侯君集平高昌,太宗认为“高昌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氓,咸出中国”,“所以置立州县,同之诸夏”。“于是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驻军戍边屯田,在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及轮台等绿洲地区征收商税,补充军费。
材料三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作为各国相互关系准则的对于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界定,帮助清朝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明确界限,而清朝以前的中国传统王朝对于那些鞭长莫及的疆土,一直满足于模糊不清的分界线,始终处于想象之中。
《史记》和《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有300余年的交汇点,其中对“三家分晋”的描述颇有不同。
材料一《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使命。“三家分晋”作为《史记•赵世家》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主要从成功者赵国的角度进行讲述,但并未赋予其特殊的政治含义。《资治通鉴》则删减了赵家的史料,更多从失败者智伯的角度叙事,并把失败原因归于智伯对儒家标准的背离,即失德与“不仁”。
材料二《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停笔。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定名为《资治通鉴》。以下为《资治通鉴》卷首篇节选。
材料下表是反映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社会状况的史料
《名山藏•食货》
当时人皆食力,市廛之民,布在田野,妇织男耕,儿女辈亦携筐拾路遗,挑野菜。而今人皆食人(指工资劳动者),田野之民,聚在市廛,奔竞无赖,张拳鼓舌,诡遇(用不正当手段追求)博货,诮胼胝(老茧,代指农民)为愚矣。
《云间据目抄》
吾松(指松江府)素称奢淫,黠傲之俗,已无还淳挽朴之机,兼以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曹时聘的奏书
(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坊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五杂俎》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山西)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福建通志》
泉州枕山负海……负山之民,垦辟硗确(土地坚硬贫瘠),植蔗煮糖。地狭人稠,仰粟于外。
《嘉定县志》
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选择三个角度,概况明朝中后期社会状况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都城选址既是地理选择,也是政治选择。所有选择原则归结为一点,就是保证长治久安。长治久安不仅在于时间,政治上靠近“龙兴之地”、经济上保障供给、文化上拥有根基、军事上控内御外,均在其中。
材料一 三河①地区古都的朝代及区域分类
①注:“三河”指河东、河南与河内三地。河东指今山西省临汾、运城一带;河南指黄河中游东西走向以南的附近地区;河内指黄河中游东西走向以北、太行山东西走向以南的地区。
材料二 西周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材料三 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奥,而俯庭宇也。又居庸、古北、松亭诸关,东西千里,险峻相连,近在都畿,据守尤易。
——金朝官员梁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