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小学语文试卷库

【2024年版】实战小升初·非连续性文本阅读:04 庆贺佳节

作者UID:19708797
日期: 2024-11-23
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让传统节日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开花"

【材料一】

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的节日,它更是除秽祛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葛蒲、赛龙舟、祭屈原等。在端午这天给小孩涂雄黄、戴香...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地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籍。

【材料二】

随着《端午奇妙游》的播出,河南卫视再次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而“出图”。当很多人、很多平台都在追求流量、推崇娱乐明星之时,河南卫视如一股清流般席卷海内外,重新燃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自信。这档节目没有明星大咖,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舞台,大部分都是实地取景,但是节目背后却有着无尽的文化资源和节目组所有人员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钻研。(    )守住初心,持续出新,(    )有不断“出圈”的精品,才有沛然不可遏抑的文化自信。

【材料三】

在我国,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心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对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谁又能说传统的习俗全过时了呢?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关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期望。

任务二:同学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展开了研究,并计划开展"走进端午节,感受传统文化”主题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端午节,最早为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的用于拜祭龙祖的节目,后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mì)罗江自尽,于是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此外,民间也有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很多端午习俗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如:扒龙舟、食棕、采草药、挂艾草,饮雄黄酒、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浸龙舟水、放纸莺、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其中,扒龙舟、端午食粽已成了端午节影响最广泛的习俗。

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节作为我国的法定节日,节日期间的各项民俗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材料二]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目前,由于现代时尚对传统民俗的冲击,青少年对圣诞节等“洋节”津津乐道,而对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缺乏认知,缺乏热情。我们期待着广大青少年能借助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材料四]关于端午节、圣诞节的调查表

节日

认知程度

热情程度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少年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少年

端午节

圣诞节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话说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全国各地在这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端午节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又存在着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节在各地的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划龙舟,吃粽子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等。它是我国自古就有的民俗大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的部族祭祀;也有认为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初五视为“恶月恶日”,后因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材料二:了解吃粽子的历史

 春秋时期

 出现菰(gū)叶黍米的“角黍”,竹简装米的“简粽”。

 晋朝

 品种增多,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唐朝

 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宋朝

 出现果品入粽的密饯粽。

 元明时期

 品种增多,包裹材料变为箬叶,后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清朝

 出现了“火腿粽”。

材料三:端午节时亲朋好友互发短信表达祝福:

端午时节,洗洗艾叶,将烦恼荡涤;____,将幸福裹牢;做做香囊,让瘟疫远离;____,让激情燃烧,衷心祝福您端午安康!

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品味年味 

 【材料一】 

 ㅤㅤ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ㅤㅤ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材料二】

 ㅤㅤ甲骨文的“年”字是一个会意字,上边代表成熟的庄稼,下边是一个人,字形就像一个人扛着成熟的谷物回家,所以年本指谷物的成熟,国家在早期农业不发达时,耕作制度即一年一热,后来“年”又被引申为时间概念,一年的收成、收获状况常被称为“年景”,好的年景被称为丰年,春节“过年”是我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二字包含了一代代人对家人与故乡的爱、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是从古至今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仪式感,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材料三】2022《过年生活态度调研》                                                                                                         

 

 给自己写一封信 

 

 听一场斯春音乐会 

 

 精心挑选几束鲜花 

 

 在山顶享受一次日出 

 

 给远方的朋友手写贺卡 

 

 去海边看一场日落 

 

 为家人制作美食 

 

 翻拍一幅老照片 

 

 看一部春节档电影 

 

 补拍一张全家福 

“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某小学六年1班开展以“和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以下是该班学生的展示材料。

材料一:和是一种理解

理解是一缕和煦的春风,能拂去蒙在心头的阴影,有了理解,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和谐。

理解是一阵蒙蒙的细雨,能滋润受伤的心灵,有了理解,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材料二:和是一种团圆“节”文化

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传递的都是“和”文化。

八月十五是个“和”文化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当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聚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望着明月,吟诵古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材料三:和是一种宽容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注释】①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②参知政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

材料四:和是一种传承

“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 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准确理解、系统阐释中国“和”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有助于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和当代价值。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