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选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课后作业

作者UID:20939035
日期: 2024-11-22
同步测试
选择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包身工(节选)

夏衍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作“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儿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个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还用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吃的是鱼肉荤腥,一个月休息两天,咱们带着到马路上去玩耍。嘿,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块把钱一天的工钱,嘿,别人给我叩了头也不替她写进去!咱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福临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所以,每个带工所带包身工的人数也就表示了他们的手面和财产。少一点儿的,三十五十;多一点儿的,带着一百五十个以上。手面宽一点儿的带工,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

文本二: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做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节选自《夏衍谈〈包身工〉》,有删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____,没有____,没有____,没有____……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取材于夏衍《包身工》)

材料二

解放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夸张。

解放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陪外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会使软心肠的人流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有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5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我写那篇《包身工》是在1935年(发表是在1936年春),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这样计算一下,对现在的青年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取材于夏衍《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

材料三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文关怀,如今读来依旧使人震撼,发人深思。

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在特殊的年代,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都需要巨大的勇气。20世纪30年代,社会的环境极为特殊,作家要深入生活现场,付出的艰辛与惊险,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可想而知。夏衍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是积极向上的博爱。这种爱积蓄了力量,震撼读者的心灵世界,点燃读者的情感火焰。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是苍白无力的。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无数或激动人心或发人深省的事件不断上演,作家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火眼金睛”。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取材于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为了解《重点任务》有关情况,针对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

问: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上,2019年比较大的改革举措是什么?主要意义在哪里?

答:《重点任务》明确,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要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II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所谓“隔道不下雨,百里不同风”,根据这份文件,各级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这一重要节点上,进一步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体现了全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不断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能够让城市充分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问:在大中小城市发展的优先序上,请问是如何考虑和布置的?

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点任务》明确指出,首先要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上下同欲者胜”,方能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在大中小城市发展的优先序上,要特别注重不同规模层级城市的协调发展,偏重哪一个都不行,尤其是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大城市,要更多关注中小城市的发展。中小城市吸纳大量农村人口,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任务的重点。中小城市发展也要根据不同城市类型,分类施策。

问: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需要推进哪些配套政策?

答:习主席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任务》指出,要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重点关注“随迁子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需求,在随迁子女较多城市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

对于暂时不能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要确保其全部持有居住证,以此为载体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民生重点,鼓励各地区逐步扩大居住证的含金量。

(摘编自《大城市放开落户限制,影响几何》)

材料二: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都市圈承载着一国的经济、文化、信息、科技、知识、人才等核心力量。都市圈首先需要经济、文化、科技等高度发达的核心城市,其次需要圈内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全面一体化,从而使得不同区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然而,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人才的流动,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碍,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前提。没有社会体制的一体化,就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一体化,也就不能实现产业的高效分工协作。都市圈的户籍管理由“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到“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改革,将有力扫清阻碍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为都市圈同城化奠定基础。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稳健推进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调整落户制度,实现小城市落户的全面放开、中等城市落户的逐步放开和大城市落户的合理放宽,释放不少改革红利。

随着政策的落地,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新型居住证制度和中小城市的“零门槛”落户制度在全国全面铺开,大城市不断放宽落户门槛。但需要正视的是,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育、社保等配套制度改革差距仍不小,农民在中小城市的落户意愿不高,户口隐形标签仍然存在。在户籍制度改革即将迎来“大考”之际,“城市群的户籍一体化”打开了突破口,将成为户改的新方向,必将有力促进“一亿人落户”的规划目标早日实现。

(摘编自《以都市圈融合促进户籍改革》)

材料三: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既需要吸引各类高端人才,也需要农民工群体。现代城市的竞争体现在人力资本的竞争上,农民工正是人力资本的重要一环。前几年,一些城市背离了城镇化规律,企图只要白领置业,不要蓝领落户。表面上看,这降低了城市公共服务费用,实际上对保持城市竞争力不利。一些大城市居民常抱怨请工难、雇工贵,其中固然有适龄劳动人口减少的因素,但也与所在城市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策希望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能在城市落户。不过,也有部分进城农民工仍不太愿意落户,实际落户进程并不及预期,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有些地方过多考虑落户增加的短期成本,忽略了随之而来的人口红利。这些城市虽然放开落户,但舍不得给予相应的公共服务,对农民吸引力不大;二是随着农村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各类权益在增值,一些农民不舍得附加在土地上的各种权利,他们认为保留农村户口会更“吃香”。

说到底,农民关心的不只是户口本上的“城镇”或“农业”字样,关键是依附其上的各项福利能否同步跟上。至于选择落户哪座城市,往往会看经济安全感和情感归属感强不强。因此,各地不妨在农民“等等看”的同时,积极完善配套改革措施,提高户口背后的含金量,让他们在城市也能实现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摘编自《户口“含金量”比落户本身更重要》)

古代诗歌阅读
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语言表达
微写作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