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日期: 2025-04-03 期中考试 来源:出卷网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下列遗址或文物可以印证该记述的是( )
A、 襄汾陶寺遗址
B、 偃师二里头遗址
C、 何尊及其铭文
D、 刻有文字的甲骨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此材料描述的是( )
A、 汉朝初同姓诸侯王的分立态势
B、 西晋之后南北政权的对峙格局
C、 唐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现状
D、 唐朝灭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下边为北宋、唐、元、明、清五个朝代平均每年取士人数数轴比较图。这一现象反映了北宋( )

A、 权力分割过细
B、 大力提倡文治
C、 官僚机构腐败
D、 行政效率低下
 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从而加强和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B、 “自中书令、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命蕃汉人分为之”
C、 “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
D、 女真民迁内地“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以给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实”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此农作物( )
A、 随丝绸之路的开辟而引进
B、 郑和下西洋时从非洲带回
C、 新航路开辟之后逐渐传入
D、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带入
 有学者指出:“1901年的这个条约,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也是中国重新起步,从头开始的进点。”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条约内容的是( )
A、 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须与对方商定
B、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界”
C、 允许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厂和制造
D、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到内河自由航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1小题18分,第32小题22分,共40分)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同时中华文明也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不仅农业有长足进步,手工业也令人刮目相看,纺织业尤其如此。农民家庭手工纺织业,多半生产麻布、葛布、绢帛,产品部分自给;一些城市的手工作坊,从事大规模生产,制作各种精美的丝织品。

汉朝向西域扩展是与匈奴对抗的直接后果。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其目的都是为了“断匈奴右臂”。然而,张骞出使西域,更重要的意义是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从汉武帝开始对河西作系统的经营,先是军事开拓,后是屯田开垦,把屯垦与成守合二为一。汉朝经营的地域向西至敦煌以西、葱岭一带。著名的“河西四那”中的其中三郡就是这样发展而成的。

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西去的丝绸,对于中亚诸国的首领们而言,拥有丝绸是高级地位的一种标志;对于罗马帝国而言,丝绸是一种奢侈的衣料,为了进口这些物品给罗马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

——整理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

材料二   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其始入华年代不详,据称在西汉哀帝时。东汉佛教已有一定的传播,当时就曾有帝王遣使至西域求佛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传播渐广,后秦有僧侣西行至天竺取经,历时十余年,由海道归至东晋。此后又有不少人西行取经。佛教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中国成为与印度并峙的世界佛学中心,一方面仍从印度输入理论,另一方面又成为东亚各国“求法”的目标。

——改编自张帆《中华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三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创办的主要企业一览表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5年创办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年创办

金陵机器居

1865年创办

开平矿务局

1878年创办

福州船政局

1866年创办

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2年创办

天津机器局

1867年创办

汉阳铁厂

1890年创办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卷)》整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2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