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思邈对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医道方面:“吾闻善盲天者,必本之于人”;“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时五脏”;“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体有可治愈之疾,天有可消之灾也”等,这些是孙思邈中医理论的立足点。医术方面:“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医德方面:“医者仁术”;行医“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至此,中医基础理论趋于系统完备。
开元十一年颁布《诸州置医学博士敕》,要求各州配置一个医术精湛的医学博士,官阶九品。各州都要有《唐本草》一部,经典药方汇编类书一部,所收录的验方一百一十个以上,要与经史类书籍同等收藏。《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标志中医学社会推广开始步入正轨。
——根据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史第四册》整理
材料二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记载中药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中药一倍,也分三品,分别附于后。唐宋政府组织医家重修本草经,增补中药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被称谓中医药学大全。然而,唐宋中药学“品目多杂,甚至混淆,以至意义俱失”。明朝湖北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忧虑,决心辞官,潜心科学,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书成,将上之朝,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土天夫家有其书”。《本草纲目》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补增中药物三百七十四种,使中药品种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这比秦汉时足足增加了五倍,李时珍是古代中药学的集大成者。李时珍最大的贡献还是发明中药学分类法纲目法,这比《神农本草经》分类法更科学。纲目法将中医药分为共十六纲,纲下分目,共六十二目。纲目分类法既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宏深智慧,又有近代科学的务实精微。《本草纲目》“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它科学传承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将阴阳五行哲理具化到中医科学的研究中。李时珍还对动物界从低级到高级分类,“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分类法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遥遥领先的,极富科学理性精神。
——根据《明史·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凡例》整理
材料三
清代中医学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中医防疫科学成就尤为突出。下表(表5)是见于正史的部分中医学家及其著作。
——据《清史稿:文艺传》、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整理
传主 | 生卒 | 籍贯 | 身份 | 著作 |
吴有性 | 1582—1652 | 江南吴县 | | 《瘟疫论》 |
戴天章 | 1644—1722 | 江苏上元 | 诸生 | 《伤寒》《杂病》《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 |
余霖 | 1724—1795 | 安徽桐城 | | 《疫疹一得》 |
刘奎 | | 山东诸城 | | 《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 |
喻昌 | 1585—1664 | 江西新建,侨居常熟 | 副榜贡生 | 《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
徐彬 | | 浙江嘉兴 | 喻昌弟子 |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金匮要略论注》 |
张璐 | 1617—1699 | 江南长洲 | 博贯儒业 | 《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千金方释义》 |
高斗魁 | 1623—1670 | 浙江鄞县 | 诸生 | 《医学心法》《吹毛编》 |
周学海 | 1856—1906 | 安徽建德 | 光绪十八年进士 | 《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 |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