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浙江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试题(三)

作者UID:17982309
日期: 2024-11-22
复习试卷
默写
综合性学习
现代文阅读
小文分享了下面的文章,认为文章中的孔阳先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请你阅读文章并完成下面小题。

也来说说孔阳先生

王振复

宅心仁厚

①孔阳先生是美学大家,也是一位时时奖掖后学、宅心仁厚的师长。

②1991年,拙著付梓前,编辑要我请蒋孔阳先生写一个序,说是可为“大作增色”。我深感为难,说“孔阳先生倒是很熟悉的,但是先生那么忙,我真的不敢啊”。第二天,我怯生生地将一大叠校样送到先生府上。

③岂料先生一口应允,亲切又温和地问我:“你什么时候要?”我赶紧说:“不急不急!”看我局促不安的样子,先生安慰我,说“不要紧的,我会抓紧的”。先生的这一态度,让我深受感动。这好像不是学生去麻烦老师,倒是他这个“学生”,会按时完成这一份额外的“作业”似的。

④不到一个星期后的周五下午,蒋先生将手写在稿纸上的一篇序文给了我,还说了一句“请多批评”的话。回家我一字一句拜读先生的这篇大序,感到心脏怦怦乱跳,手心微微出汗。先生说我的这本小书“资料翔实,论证深刻”,让我汗颜。我相信,以孔阳先生慧眼,不可能不发现这本小书的某些缺失,但是先生总是严于律己而待人宽。我把先生的称赞,真诚地看作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知道,先生一生中,为学生、同事甚而许多素不相识的作者,撰写过100多篇序文,请想想,这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先生总是有求必应,奖掖后学,宅心仁厚。

⑤我1964年秋考入复旦中文系读一年级时,我们的写作课老师,便是敬爱的孔阳先生。当时先生41岁,戴一副棕色镜框的眼镜,一身灰白中山装,显得素朴、从容而儒雅。

⑥先生要我们每位同学写一篇作文,题材、体裁和主题不论。我交上去的,是一篇所谓的“小小说”《坝》。这篇东西,无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构思与书写,都是十分幼稚的。不料第二周上写作课前,先生已经亲自打印了这一篇习作,上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份,组织大家分组讨论这一习作的优长和缺失究竟在哪里,最后由先生总结。我这一学习写作的起步,根本不值一提。可是,先生是一位善于播种美的种子的真正的园丁,哪怕土地贫瘠、不宜开垦,也会满腔热忱、不辞辛劳地加以耕耘、浇灌和呵护。

理智的谦逊

⑦孔阳先生有三句格言,都是他一生认真实践了的。除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为学不争一人胜,著述但求百家鸣”两句外,最值得深思的,为“不是我占有真理,而是真理占有我”。我最初听到这句话,还是在近60年前先生的写作课上,深感震撼,当时难以领会其思想的真谛。

⑧先生曾经在《且说说我自己》一文中说过,“读书的目的,是要增长知识,明辨是非,活跃思想,探索真理”。又说,须知“真理不是一个人独占或包办得了的。我们应当像庭前的阳光和绿草一样多作贡献,把生命和美奉献给人间”。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孔阳先生的为人,总是如此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原来在先生的人格中,始终有一种“理智的谦逊”。

⑨一个人的谦逊,在长辈面前可以做到,在晚辈、在所有人甚而在动物、草木面前,也能持有谦逊、谦卑的态度,就很难了,而孔阳先生能够自觉地做到。这就不难理解,当弟子在大为肯定先生的《德国古典美学》而同时提出些商榷性意见时,先生为什么能够立刻感佩其“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学习”了。

⑩先生原名述亮,后改名“孔阳”,取《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我朱孔阳”语。这里“孔阳”的“孔”,有“大”的意思,“孔阳”便是“大阳”的意思,是一个“很阳光”的好名字,其喻义,正如先生所说,“人是应该更上升一点,更光明一点”。“大阳”,寄托着先生一生的人格理想,它不张扬、不外露,而是内敛、深蕴而谦和的。

(刊载于2023年9月11日,有删改)

材料一:

       自有印板,文明之化, 乃日以广。汉、唐写本① ,犹用卷轴。抽阅卷舒,甚为烦重;收集整比② ,弥费辛勤。雕本联合篇卷,装为册子, 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③。上溯④周、秦, 下视六代,其巧拙为何如哉?

 (选自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

【注释】 ①写本:手抄的书籍。 ②整比:整理排整齐。 ③具:齐备、完备。④上溯:往上回想。

材料二:

活 板

〔宋〕 沈括

板印书籍, 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 有布衣毕昇, 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坚。先设一铁板,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  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  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 一板印刷, 一板已自布  字,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 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 如“之”“也” 等字, 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 木格贮  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 木理有疏密,沾水  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 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 以手拂之, 其印自落,  殊不沾污。

昇死,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材料三:

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史上起着绝无仅有的作用。而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可谓莲开并蒂,从效率而言,活字印刷更胜一筹,但是从精美的角度来看,雕版印刷的高古韵味,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印刷技术依然无法超越。而且这项技术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形态。

活字印刷, 每个活字都是单独刻制、临时组合在一起。而雕版印刷的版面整体写就、 一气呵成, 具有流动的书法神韵。高品质的版刻书皆由书法名家写样上板, 再雇请技艺高 超的刻工雕版, 所印之书既有书法的韵味,又有雕版的锐利劲挺, 令人赏心悦目。而且雕版印刷的印版可以长期保存,以备随时刷印。

再加上用纸精良,装帧精美,可谓一件件高雅精致、美轮美奂的艺术品。现存宋元版书籍,  用欧、颜、柳、赵等经典书法字体上板,雕刻一丝不苟,   而为后世藏书家珍若拱璧。如今世界上现存的宋版图书不足三千册,单页纸张的价格一两黄金以上,  任何一本宋版图书都是稀世奇珍。

从版式而言,  设计自由让雕版印刷的版式更加丰富多彩,   以儒家典籍《十三经》来说,历朝历代的学者对儒家经典的各种注释、疏解名目繁多,  为了清楚地区分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字,    《十三经》正文用大字刊刻,  注文、疏文则用小字刊刻;  注文和疏文则用一个反白(即阴文)  的“疏”字加以区隔。在韵书、类书等工具书中,用加圈、加框、

阴文来醒目地标示出条目,版面层次清晰而丰富。

明代以后书籍评点盛行,  在字里行间用实心和空心的顿点、

圆圈等不同的符号向读者提示出重要的内容和精彩的语句,并在天头印出批点文字,引导 读者阅读。  雕版还可以将内容分栏,  形成所谓 “两节版”“三节版”,  把不同性质的文字 区分开来。

晚明书坊雄飞馆把两种畅销小说刻在一起,  上栏刻《水浒传》,  下栏刻《三国演义》, 合称为《英雄谱》发行于世。晚明的杂志型休闲书籍《绣谷春容》《  燕居笔记》也分上下 两层,  上层刻传奇、  小说,下层刻典故、诗文等文字。此外为了活跃版面,  增加读者的阅  读兴趣,书商还在书中置入插图,与文字混排,以收图文并茂之效。  而活字印刷版画无法  实现,  插图依然要用雕版来补充。

(选自“金陵书局”微信公众号,  略有改动)

阅读《乐在苦中》,回答问题。

乐在苦中

常书鸿

①仲夏的敦煌,白杨成荫,流水淙淙,景色宜人。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的工作也紧张有序地开展起来。

②为了整理洞窟,首先必须清除常年堆积在窟前甬道中的流沙,单这些积沙,就有10万立方米之多。清除积沙的工作是一件繁重的劳动。大家打着赤脚,用自制的“拉沙排”,一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后面推,还喊着号子,互相比赛。我们把积沙一排排推到水渠边,然后提闸放水,把沙冲走。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修补那些颓圮不堪的甬道、栈桥等。

③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看到围墙挡住了牲畜的啃咬和破坏,里面的幼林生长得郁郁葱葱,工作人员及参观游览的人能在安全稳固的栈道上来来往往时,心里真是充满了喜悦。从大后方陆续来了好几位我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到来使我大喜过望。有这些年轻人在身边,我的胆气也壮了好多。

④但困难也接踵而来。

⑤要临摹壁画,这纸、笔、颜料就难以为继。纸,当时最好的要算四川的平江竹浆纸,但由于交通阻塞买不到了。我们只好就地取材,用窗户皮纸自己来裱褙;笔,画秃了,自己来修理,一用再用。颜料的需要量很大,单靠带来买来的一些颜料,简直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怎么办?我们想来想去,想到古代民间艺人用的颜料,就自己动手做试验。把红泥用水漂净加胶做红色颜料,黄泥做黄色颜料,其他也一一找代用品。这一着棋果然就走活了。这种天然颜料,不仅资源无限丰富,而且还不易褪色。这样,我们一早一晚每人手里一个碗一根小棍,边聊天边碾起颜料来。

⑥临摹壁画,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洞壁上的画还好说,可以一块一块分片包围。洞顶上的画就要命了,画上几笔,早已手臂酸麻,描绘无力了。加上洞中幽暗,工作中时常要点一支土蜡烛,烛光摇曳,时明时暗,更容易疲倦。看看古代画工的笔法,是这样错落有致,遒劲奔放,许多地方简直是一气呵成。我心里不禁掀起崇敬之情。历代画坛评论,往往只谈士大夫的画,对画工的画,不屑一顾,这种偏见很可笑。看看这儿吧,画工中有多少丹青的高手!我自己用土颜料临摹的几幅北魏壁画,论气势的恢宏,论线条的粗犷,法国野兽派画家乔治·鲁奥的作品,又何尝能超出哩!

⑦就是较为简单的调查工作,也自有一番甘苦。

⑧有一回,我和另外两个同事就经历了一场虚惊。当时我们没有长梯子,只靠一根长的杨树椽子,每隔30厘米钉上一个短木棍制成的“蜈蚣梯”,手脚并用地向上攀登。9层楼高44米,其南侧编号为196的窟半悬在30余米高的岩壁上,窟口有前人题字“此洞系从山顶下”,留下了进洞的方法。但我们是从下层架蜈蚣梯上去的。调查结束后,正准备下来时,不慎将梯头移位,梯子倒了。我们被困在洞中,上不着顶下不着地。还是老窦有经验,他瞧了瞧四周的情况说:“如今只有从崖头爬陡坡上山顶,险是险些,好在路不长,只有一二十米。我先爬给你们看看……”他说完,果然弯腰躬身,十分敏捷地爬了上去。一个艺专学生,自恃年轻,也奋勇往上爬,谁知刚爬到一小半,连声大喊“不行,不行!”站住了。我也不示弱,试着跨了几步。原以为坡上的沙石是软的,用大力一蹬会踩出一个窟窿,没想到下面砾岩很硬,弹力特大,反而站立不稳,差一点摔下去。惊慌之中,我手中拿的一个调查记录本,飘飘荡荡落到了崖下。老窦看我们这样狼狈,知道不好,忙高喊:“你们都原地站住,不能再动了,我这就下山去拿绳子。”隔了好一阵,他拿回了绳子,从山顶吊下来,才一个一个把我们都拉到了山顶。他又想法去捡回这个调查记录本。

⑨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困难,是远离社会的孤独和寂寞。在这个周围40里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洲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职工们没有社会活动,没有文体娱乐,没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形影相吊的孤独,使职工们常常为等待一个远方熟人的到来,望眼欲穿;为盼望一封来自亲友的书信,长夜不眠。一旦见到熟人或者接到书信,欢喜若狂,而别人也往往更易勾起思乡的忧愁。特别是有点病痛的时候,这种孤寂之感,更显得可怕了。记得有一回,一位姓陈的同事,偶受暑热,发高烧,当我们备了所里唯一的牛车要拉他进城时,他含着眼泪对我说:“所长,我看来不行了,我死了以后,可别把我扔在沙堆中,请你把我埋在泥土里呀!”类似的情况,对大家心理影响很大,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一天病魔会找到自己的头上。的确,如果碰上急性传染病,靠这辆老牛车是很难急救的,那就难逃葬尸沙丘的命运了。在这种险恶境况下,大家都有一种“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心情。但对于我这个已下定破釜沉舟之心的“敦煌迷”来说,这些并没有使我动摇。

⑩记得画家张大千在1943年初离开莫高窟时,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书鸿,这可是一个长期的无期徒刑呀!”张大千的话给我一阵苦恼和忧愁,但我的决心已定,笑着对他说,如果认为在敦煌工作是犹如“徒刑”的话,那么即使是“无期”我也在所不辞。因为这是我多年梦寐以求的工作和理想,也正是这种理想使我能够在多种困难和打击面前不懈地坚持下来。

(节选自《愿为敦煌燃此生》,有改动)

写作题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