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2024年语文二模试题

作者UID:17299681
日期: 2024-11-20
中考模拟
班级开展“家乡的文化遗产”主题班会,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材料一】

春节作为岁首年始,它的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密切相关,而“年”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历法的进步。历法作为安排年、月、日的方法,在天文学意义上共有三种,即太阳历、太阴历与阴阳合历。

简单说来,太阳历以回归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现代测定值大约为365.2422天)为基本周期,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如现在的公历。太阴历是以朔望月(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为月的基本周期,12个月组成一年,为354日或355日。

而我国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就已形成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阴阳合历。《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任用羲氏、和氏家族中的贤能之士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并授民以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说明当时已能够测定一年为366天,并且能够通过设定闰月的方式调节阴阳,使每个月符合月亮盈亏的变化,每年符合春夏秋冬的变化。

夏商周及之前,“年”有不同的称谓。《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其中的“年”,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的“年”字,便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云:“年,谷熟也。”谷物一年一热,人们便以谷物成熟的周期作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年。有了“年”的概念,也就能够确定年的开端。

(选自《光明日报》2024-02-04,作者:张勃。有删改)

【材料二】

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大年的名称屡有变化,但大年节的习俗模式依然传承。《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新年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官方必须举行盛大朝会,民间则要清洁环境,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南朝人宗懔撰写《荆楚岁时记》记述荆楚年节民俗,是最早完整记录中国节日体系的书。书中讲到,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家人依次拜贺尊长。

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元日是新春的节日,“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卢照邻《元日述怀》)。春节从唐代开始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都要举行早朝大兴,庆贺新年。民间在元日也要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守岁习俗在隋唐时期普遍流行,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为之兴奋,创作《守岁》诗称:“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宋元明清各代习俗类似,都将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而民间年节同样喜庆热闹,人们相互迎送往还。

(选自《光明日报》2024-02-05,作者:萧放。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在希望的田野上

花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在实习的问题上与妈妈桂兰产生了分歧。花珠在上海读的大学,桂兰希望花珠能在上海找个单位实习,将来有机会留在上海。花珠呢,却想回河南老家。

两人虽然远隔千里,有了微信便近在眼前,丝毫不耽误交流。

花珠说:“妈,上海这地方,大学生多了去了,显不着咱,还不如回去。”

桂兰心里荡漾了一下,她知道花珠的心思,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单。花珠四岁那年,她爸出车祸走了,是自己累死累活把她养大的,她比一般的孩子更懂得感恩和孝顺,说的话就很顺耳,像个痒痒挠,挠的尽是痒痒处。但是,当妈的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像雄鹰一样飞出去能飞多远就飞多远,能飞多高就飞多高。想到这里,桂兰稳定了一下情绪,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傻闺女,好不容易走出去了,咋能再回来呢?”

“妈,人往高处走,其实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其实海能纳百川。您一直没走出村,不也是过了大半辈子?”

“别跟妈贫嘴!妈吃的苦你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

“妈,都是老皇历了,我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就别再提了。”

其实,大前年,村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花珠的堂哥希望,希望每个月给大家颇丰的租金。这比种地还划算,家里有好几亩地,自己不用操心,一年还白落好多钱。桂兰不吭声了。

花珠说:“妈,希望哥租一千多亩地,都弄啥哩?”

桂兰说:“啥子观光农业园,说是种菜都不用土。嗐,妈也搞不明白。需要钱不?妈给你转。今年的地租,希望前天转给我了。”

花珠说:“妈,给您说过,我在大学勤工俭学,有奖学金,用不着。对了,现在不种地了,家也没啥事,您可以出去转转看看啊。”

“我天天转。天天看,还不花钱。”桂兰说着把手机的摄像头对准桌子上的地球仪,这个还是花珠上初中时她给买的。

花珠“扑哧”笑了,说:“妈,我给您说正经的。”

“妈听你的,出去旅游;但你也得听妈的,就在上海实习,不要胡思乱想。”

“好,好,好。”花珠忙不迭地答应了。

一星期后的一个晚上,花珠给桂兰视频聊天。桂兰看到花珠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忙问:“闺女,你这是去哪儿?”“妈,我在火车上实习。”

“啊?你学的是农业,咋在火丰上实习?”

“妈,您不是让我留在上海吗?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只好找了个在火车上实习的机会,乘务员,也不是很累……不过,白天忙,不能聊天,只能晚上啊。”

“好,好,好,妈天天晚上给你聊。”

就这样,每天晚上,花珠和桂兰都视频聊天。桂兰看到,每一次,花珠都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这倒也好,风吹不着,雨淋不到。不过,实习结束后干啥呢?当乘务员?桂兰想从花珠的话里套出话来,可是,花珠说话每次都是断断续续的,像吝啬鬼发红包似的,一次说一点,一次比一次的信息量少。

桂兰在家闲着无事,就到希望的农业园找了个事,干保洁。上班的第一天,大约是上午十一点,桂兰正在农业园的草坪里捡拾垃圾,忽然接到花珠微信视频聊天的请求,她忙挂断了。她东张西望了一番,有了主意,跑到那个水泥站台上,两边停放的是火车——希望买的是几节报废的火车车厢,简单装修了一下,让员工以及来这里拓展训练的客人当宿舍用。桂兰抻了抻衣服,拍打了两下裤腿——其实上面也没有尘土,之后,她打开了跟花珠的视频聊天模式。

“妈,您干啥呢?”花珠还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

“你不是说让我出去旅游吗?瞧,我在站台上。”桂兰说罢,用手机的摄像头照了照身前身后的火车。

“妈,您这是要到哪儿旅游?”

“北京,妈还没去过北京呢。”

“妈,您是不是上错站台了?”

“没有啊,就在县城的火车站,巴掌大的小站我还能上错?”

花珠忍住笑,说:“妈,您看看您身后的站牌。”

桂兰扭头一看,只见后边竖着的站牌上写着“希望站(起点)——幸福站(终点)”。她不自然地笑了,然后对着手机说:“花珠,这是希望的现代农业园,我来这里真长见识了,大棚里的豆角两米多长,吊在架子上像蛇……听希望说,他这里来了一个科班院校的实习生,之前就是人家给谋划的。”

“妈!”花珠推开“车厢”的门下来了——就是旁边停放着的火车。在阳光的照射下,她的脸蛋如花朵般绽放。

桂兰又惊又喜,似乎什么都明白了。

(选自《文艺报》2023-12-13,作者:侯发山)

整本书阅读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