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作者UID:13090856
日期: 2024-11-22
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诗歌是一种微言见大义的文学样式,这得益于语言的暗示艺术。作者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在作品中留下关于情绪、关于人生、关于宇宙、关于国家命运的丝毫线索,依着这些线索,透过语言的暗示性,读出作品中更深层的“意”来。

诗歌语言的暗示艺术与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异质同构”说有着密切联系。他们认为:“审美体验就是对象的表现性及其力的结构(外在世界),与人的神经系统中相同的力的结构(内在世界)的同型契合。”借鉴这一学说,也不妨把诗歌语言的暗示分为“同构暗示”和“异构暗示”。

“同构暗示”指的是诗歌中某些字词在意义指向上与诗歌展现的画面在力的结构上相一致,也就是说诗歌所展现的景象(外在世界)与作品的“意”(内在世界)在力的结构上是一个方向的。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事物,比如山脉、河流、枝叶、花朵、日月、星辰、灯火、季节、云雾等等,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变化出来的表象,都传达了人的某种内在的情感、心境。比如春天树木发嫩芽给人一种生命萌动的欣喜;而万木葱茏则让人感觉到勃勃生机;当秋天到来,树叶发黄或枯死则让人倍感萧条。通过树叶由萌发到凋零,由绿变黄的变化与人的内在情感生活的联系,从而沟通了大自然与心灵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传达出了人的情感生活的跌宕起伏的变化。当然,有些事物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化为了一种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从而引起人们的某一种心理定势。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由于“柳”与“留”谐音,古代就有了折柳送别的习俗,而诗歌中“柳”字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一个离别的场面。所以,古代诗歌就常常巧妙地借用物理世界的事物来暗示内心世界的变化,通过这种大自然的种种风物的律动与人的心灵的律动的沟通,真正达到身心和谐、物我同一的境界。漆黑静寂的夜,无疑带给孤独者张继的会是一种心灵的撞击,在《枫桥夜泊》中,张继浸染的愁绪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些景物所体现出来的幽冷静寂同成一气,两者在力的结构上是下沉的。

“异构暗示”指的是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与诗歌语言蕴含的情感变化在力的结构上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诗歌的物理世界(外在世界)与诗歌的精神世界(内在世界)它们在力的方向上不一致诗人在诗里客观地展现了一个画面,但这幅画是不和谐的,因为在字里行间游动着的那股“气”是那么的浮躁不安,令人难以捉摸,我们甚至于无法完全把自己放入到那一个环境中去产生认同。其实,这股“气”就是作者有意或无意体现在作品中的情感变化。也许是作者想极力隐藏内心的情感波动,或者是要让这种情感以极深刻的方式释放出来,所以他们将思想感情的变化放置在一个相悖的画面之中,让画面来说话,让读者自己找答案。这种物理世界与心灵世界的不和谐,实际上就是另外一种美——曲折见景致。苏轼《上元侍宴》写早朝的盛况,“淡月疏星”“仙风”“玉炉”“一朵红云捧玉皇”渲染了歌功颂德的热烈场面,却暗含诗人对侍臣卑微人生困境的嘲讽,色彩鲜丽、气氛热烈的场面与嘲讽、怀疑在力的结构上是相反的,前者向上,后者向下,从中暗示了苏轼对朝廷至高无上秩序的怀疑与嘲讽。

“同构暗示”说明了物我的协调与同一,而“异构暗示”恰恰打破了这种协调与同一。作者可能会被某个景象感染,但由此产生的情绪并不是诗歌意境的深化,而是与诗歌画面的情感基调不相协调的情绪波动。所以,在阅读这一类诗歌时,我们往往会被表面的景象迷惑,对诗歌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好在有诗歌的语言提醒着我们还有一些未曾道破的东西。只要细细品味,好好体会,这些隐匿起来的景致便豁然显现。“异构暗示”表达上更加曲言婉至,比起直接的或正面的表达,它更显曲折美、变化美和理性美。

诗歌语言是暗示性的,而非说明性,透过语言的暗示解读诗歌,由诗歌的丰富带来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这是文学的良性循环。

(节选自刘燕玲《掀起你的盖头来——浅谈诗歌语言的暗示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期待

师陀

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和母亲。徐立刚是我小时候的游伴,据说早已被枪杀了。这两个老人,怎样度着他们的晚境呢?

这一天我站在他们门前,快近黄昏时分,许多年前的情景又回到我心里来。徐大爷是个中年人,高大,庄严,有一条腿稍微有点瘸。徐大娘,圆圆的大脸盘儿,相当喜欢说话,常把到他们家里去的年轻人当干儿子看。徐立刚高大像他父亲,善良像他母亲。徐立刚的妹妹,用红绒绳扎双道髻,是个淘气的小女孩。——我踌躇着,好几回伸出手又缩回来。

终于我敲门。有个女人走出来,一条小花狗在她背后狂吠。院子里空荡荡的,墙角有棵枣树——我吃过它结的枣。一个老人在堂屋当门现出来,差不多同时,一个老太太也现出来。

老人——徐大爷。他吆喝住狗,高声说:“别教它咬,外甥女。是谁在外面哪?”老太太——徐大娘,她分明比丈夫更不安。“谁在外面?站在外面的是谁?”她转过头去问徐大爷。

“我看不大清楚,”徐大爷用力瞅着,停了一会,他说,“真想不到——我看是马,马叔敖吧。”“进来,进来,别站在外面。”他们说着同时奔出来——

我们走进堂屋。屋子里陈设跟好几年前一样。“可不是么,真的是你,叔敖。”徐大娘重复说。她问我几时来的,问我中间隔了多少年,我跟他们立刚同时离开的这个小城。她的确老得多了,原是极强壮的身体衰驼了;眼睛看起来很迟钝,脸上的皱纹比先前更深;包着黑绉纱的头顶,几乎全白了。“你在外边好吗?”她用袖子擦眼睛,“听说你也一直没在家——这些年你都在什么地方?你看见过立刚没有?”

一阵莫大的恐慌,我对老太太怎么讲呢?“你接到过他的信没有?”她的老眼犹疑不定地转动着。说着她站起来,一件别的事情分明又引动她了。“你又?……”徐大爷可怜地瞧着老伴。徐大娘干脆回答他:“你别管!”“可你这是干什么呀?你这是?”老头子的声音差不多变成了呜咽。徐大娘可没理他,一直朝里边去了。

徐大爷也老多了,比起徐大娘,我要说你更老。你的眼睛更加下陷,在昏暗中看去像两个洞;你的头发更少更白,皱纹同样在你脸上生了根,可是比老伴更瘦,更干枯,更惨淡。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徐大爷?

我们谈到地方上的奇闻,谈到最近两年来的收成,慢慢的,我们谈到他的女儿,徐立刚的妹妹。我深信徐大爷正跟我同样——心里回荡着另一件事。在谈话中间,柜子在卧房里响着,徐大娘终于走出来了。手里拿个布包,一层一层用布严密封裹起来的包裹。

“这是立刚的信。”徐大娘小心翼翼地将布打开,剥开一层又是一层。最后几封被弄污被摸破的旧信从里头露出来了。

“你看这一封。他怎么说?”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这是从一个煤矿上寄来的。

父亲大人:来信敬悉。我在这边差称平顺。妹妹年纪还轻,似不必急于订婚;不过你跟母亲既然主意已定,事情原委我不清楚,很难参加意见。总之只要她本人将来满意就好。说到回家,恐怕对大家都不方便,只有将来再说了。……

这些信徐大娘大概早已记熟了,但是她的老眼仍旧毫不瞬转地盯着我,留心听每一个字,好像要把它们捉住。

第二封,从湖北一所监狱里寄来的。“好几年前头,”她叹息说,“他蓦地里写了这个信,教家里给他兑钱。”

第三封,没有发信地址的一封——

我考虑好多遍,每次我都想到将来你们总会明白,把写成的信撕了。但是最后我仍旧决定写,我不能教你们白白想念我。请跟母亲说吧,父亲,硬起心肠(心肠硬有时是有好处的),请跟她说以后别等我了。现在我很平静。只有想到你们的时候我心里才乱……父亲,以后全家都放在你身上,你要保重自己。我知道你不会责备我。最好忘记我,权当根本没有我这个儿子……

我念着,手不住地抖着。“他为什么说不回来了呢?”徐大娘怀疑地问我。“外面再好总没有家里好!”大家都不作声。

“男孩子心肠真狠,”她哽咽着,颤巍巍地举起手去擦眼泪,“好几年不往家里打信,不知道他是胖或是瘦,也不知道受不受苦……我连模样都猜不出——本来家里有他一张照像,后来人家说要来搜查,徐大爷给他烧了。”

我的眼睛转向旁边,看见桌子在我进来之前已经抹光,整齐地摆着四双筷子。“你们有客吗,徐大爷?”我低声问,打算作为告辞的理由。“没有,没有客。”老人抬起头来瞅着我,后来终于明白我的意思,用几乎听不见的干哑声音说:“这是——这是她给他放的!”

这筷子是给“他”预备的,给好儿子徐立刚的!他死了好几年,还一年一年被等待,被想念。那些谋杀徐立刚的人,可曾想到母亲的心多仁慈,多广大,她的爱多深吗?不,这些杀人的魔鬼是绝对不会想到的。

我硬着头皮向他们告辞。“怎么,你要走吗,叔敖?”徐大爷在后面大声呼喊。“别走,叔敖……你明天还来吗?”徐大娘用更大的声音向我呼喊。我尽可能赶快走出去,或是说逃出去——天不知几时黑下来了。我穿过天井,热泪突然滚到脸上。

一九四一年十月四日

(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者常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 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节选自苏轼《荀卿论》)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禁游宦之民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 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甚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

写作(6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