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7299681
日期: 2024-11-21
期末考试
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阅读(55 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山纪行

曹 斌

①江南,我心中挥之不去的一幅水墨丹青!我爱江南的山容水态,花光鸟影、烟雨画桥、茂林修竹、曲径人家,然而,踏进徽州这片古朴而略显凝重的映画,就会有把自己镶嵌在画中的奇妙感觉,翩然飞来,而不愿翩然飞去。我敬畏自然,而对生活有时不求甚解,但西递、宏村给了我不一样的诠释,她给我铺在脚下的、迎面袭来的,是逃脱不掉的文化背景墙,恢弘而又曲曲弯弯,凝重而又不乏诙谐,也让我心浮气躁的心情,渐渐沉静在那一方浣月的潭中,洗尽尘滓。

②西递见证了沧桑,但不苍老,更不苍白,就像一个有格局的画家用饱满苍劲的大写意手法勾勒的世外桃源,而目力深邃的书法家又苍虬有力地挥毫,将西递定格在儒商的斑驳网格间。走在黛色底子的深巷人家门前的青石上,我不禁谛视着马头墙曾经彰显的激越与彪悍,但在狭小的幽静庭院,这种豪犷早已被恬朗闲适的氛围覆盖殆尽。走马楼还没有尘封历史,轨迹里依然是官商倚重的那一记撞击幕钟的悠长回响。曾经深锁绣楼的千金,会不会羡慕外面世界的姹紫嫣红,还有那马蹄声碎的起伏跌宕?

③西水东递似乎传承了西递的文化底蕴,流淌的是旷绝清丽的美。山水茏翠,画舫游人,不断聚集喧阗,让无数条小巷,或每一方庭院都“充实而又光辉”,水绕山环、青瓦回廊之间竞美而又尽美!功德牌坊、走马楼衍射的是浓烈的官场气息,而深宅大院则依然散发着人间烟火的一缕缕岁月幽香。

④来到宏村,我的第一眼是南湖的一泓碧水,虽然我没有惊诧于她凝眸中饱含的脉脉,但蓦然回首的那种期许,如倾心已久的不期而遇。南湖,美艳如你,恰似久别的恋人。但我猜不透的是,你的臂弯里还剩有几百年前的雨点吗?有多少晨钟暮鼓、荣辱盛衰,曾经在这里回荡过?不过在你的眼波里,我的心已被浸湿,盈盈的,却又酸酸涩涩的。绕堤的杂树与岸柳陪衬着你,都嫌多余了。“枕山而眠,依水为生”,你是这四围山色的掌心吗?我有幸走进你的掌心,我多想为你起舞,借着你的霓裳。可惜画桥上人头攒动,只能鱼贯而进,想停歇的心情也被阻断了。

⑤水圳是连串宏村时空跨度的一条经线。

⑥简约的宏村小巷,是深深的,也是窄窄的,偶见清雅的女生穿行。而与水圳终日盘桓,纵横交错、犬牙相接的青石条路面像有点倾斜的天平逐次延伸,听着潺潺流水的低低吟唱,此时行走在轩敞的宏村小巷,又别有一番洒然脱俗的独到情致。如果说水圳是宏村不舍昼夜舒张奔流的脉搏,那么月沼就是宏村无时无刻不在跳动的心脏。四围隐隐的青山长林,天光云影,与半塘吹皱的碧波,相互映蔚。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也如痴痴的壮汉,在平和静穆之中,与早已揭去轻盈面纱的月沼神女执手相看,用无声的语言,重叠印记着宏村的曾经:“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我的脚步声,仿佛惊醒了充满时空魅惑的月沼女神,水面上的光圈渲染成诗一般的清韵,在柔柔的浮藻间独自安然。

⑦踏进汪氏宗祠,我看见那个老成持重、曾经主持修建水圳的奇女子胡重的画像,没有灵光,但如定海神针一样稳健;承志堂不知堆砌着那位盐商几重人生定义的设置,在我可以支配的想象空间,原承志堂的主人虽贵为一方巨贾,却想抖落一身铜臭,脱胎换骨,锚定一个令人向慕的儒雅士人的身份坐标,但他始终摆脱不了“四水归堂”、水聚天心以及“商字门”等植根在他心目中的那种无可替代的位置。如果说他未能免俗,并非贬抑他,他用财富置换下的、民间能工巧匠们建造的这座富丽堂皇的徽派建筑艺术集大成的博物馆,功在千秋。

⑧我静静地,也是淡淡地倚立在鱼塘厅的栏杆上,漫溯着濠上观鱼之乐,看着那在一汪活水中结伴而游的几尾红鲤,我释然了,竟然忘掉回头去考察徽州三雕。

⑨一株红杨,一株银杏,在村头并立,历经风雨依然旺盛,见证了宏村人盘活了水圳,盘活了如今盛况空前的川流不息。

(选自 2024 年 4 月 3 日《新安晚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近年来“出圈”的传统表演艺术多以“熟悉嫁接陌生”的形式展现,形成“反差式创新”。

京剧、越剧、昆曲等传统戏曲,都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精彩唱段,形成了固有的唱念做打表演程式,观众长期津津有味欣赏的就是一句唱词、一个身段里展现的韵味和风采。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套路化的弊病,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对传统艺术守正传承的同时,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必不可少。比如,白先勇推出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情、造型、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对传统昆曲进行改造,为昆曲创新开辟出新的道路。此次爆火的《新龙门客栈》则在越剧创新上大胆尝试,在演出方式上推出一个新概念——环境式越剧,采用沉浸式场景,剧场是一间布满机关暗道的客栈,舞台与观众席融为一体,演员表演时可与观众互动,大大增强了戏剧观赏的体验感。

(选自《传统文化类作品何以频频“出圈”》,《光明日报》)

材料二

是什么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如此“燃”?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偏爱背后,正是坚定的文化自信。新一代年轻群体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时代,中国体量与声量的显著提升,增强了他们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开放和包容。成长于全球化语境中的“平视一代”,于开放的信息环境和开阔的视野中,锻造了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他们能以更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各种文化之美,也更能“参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对国潮、国风的追逐,是要展现自我的审美品位和生活态度,更是彰显自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也因此说,“国潮热”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

(选自《传统文化何以引发青春共鸣》,《光明日报》)

材料三

中华五千年文明自带流量密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精神内涵一脉相承,在岁月洗礼下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血脉。传世的文物、典籍、非遗技艺等,是中华文明存续流传的载体。以展为媒,对话历史,人们细细体味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赓续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选自《找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韵脚》,新华社)

材料四

深挖底蕴内涵。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读懂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何以生生不息,领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何以博大精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源头活水。把工匠精神贯穿内容生产全过程,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努力打造更多具有思想穿透力、文化影响力、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

①____。创新话语,用年轻化语态吸引青年受众,用青春语言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创新手段,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极致视听体验。创新形式,通过表演、歌舞、对话等现代潮流元素,让静态的文化资源“动”起来。创新途径,善于运用大屏小屏传播、线上线下互动、衍生品开发等多元方式,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认同感。

②____。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通,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深入推进以文化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普遍价值得到更充分展现、更广泛认同。

(选自《高质高效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日报》)

写作(55 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