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广西来宾市校际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月考试题

作者UID:8234360
日期: 2024-11-22
月考试卷
积累·文化寻根 (共21分)
阅读理解(共40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近日,东华理工大学新实验大楼报告厅内不时传来阵阵掌声,2022年度“感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理工大学名誉校长钱七虎的主题报告让400余名师生深受震撼,现场圈粉无数。

报告会上,他深情回顾了自己艰辛的求学追梦之旅,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从“为什么要立志?”“立什么志?”“为什么获得伟大成就,必须具有远大理想和志向?”“如何才能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如何成才?”五个方面,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立志与成长的辩证关系,阐释了理想信念和道德品格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报告中同学们了解了钱校长对国家和国防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长期致力于我国防护工程研究与应用,解决了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关键工程防护技术难题,培养造就了一支防护工程领域铸盾强军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队伍,对我国国防和人防工程的建设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主动把自己的奖金和津贴捐献出来成立助学基金会,帮助贫困学生,让在座者感动不已。

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走道上也填满了加座。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一张张青春稚嫩的脸上洋溢着激动与自豪。报告会一结束,一群学生就急忙从会场出来,围着钱老争相索要签名。鲜花、拥抱、合影……比天气还火热的,是同学们“追星”的热情。

看到青年学子的热情“追星”,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福庆说:“这才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该有样子!我希望青年学子们追星当追这样的星,做人争做这样的人。”

(节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班级对学生进行了“我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下图是开展活动后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材料三】

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2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揭晓了“中国网事·感动2023”十大年度网络人物。他们是:为老百姓义务理发,走在学雷锋的路上,坚守岗位,无私为人民服务的“义务理发师”贾潮江;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受到良好教育,给他们带去更多可能的“80多个孩子的妈妈”朱培娟;扎根基层,秉承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路上“冲锋”的“螺丝钉志愿者”朱言春;“三次被村民联名请愿留任的“第一书记”莫日发;暴雨中的硬核“铁路蓝”赵阳;“侠骨柔情的反诈民警”涂凯峰;“用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的莫宙; “坚守三尺讲台39载的山村教师”杨红军;“孝老爱亲模范”汪萍;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爷爷”王忠祥。

据了解,十大年度网络人物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置身平凡却满怀热忱,在教育、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志愿服务等领域辛勤耕耘、发光发热。凡人微光,诠释着伟大,拥抱着不凡。

(节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

我的两个梦想

袁隆平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 “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难时期。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来,有汗水和辛酸,也有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我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我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颗粒饱满。我随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当时以为选到了优良品种,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第二年春天,我把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赶得上最初的那株水稻。我不甘心,开始反复琢磨其中的奥秘,研究那一片试验田的稻株比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天然杂交稻具有这样强的优势,那么人工杂交稻,也一定有优势。当时,遗传学理论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杂交优势。我对此理论提出质疑。随后,我又拜访专家,翻找资料,最终得出结论,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那么人工杂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这一优势,首先需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于是,我又走上曲折的寻找之旅。

1973年,我们协作组历尽千辛万苦才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1995年,第二代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2011年,我们又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这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已初步研究成功。现在,我们甚至开始了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一直在努力。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我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我已经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力争让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术的生产应用。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综合(共9分)
写作 (50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