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小学语文试卷库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作者UID:11479800
日期: 2024-11-20
期末考试
积累与运用(共34分)
阅读与理解(共32分)
古人去哪里找“热搜”

 ①拜科技革命所赐,现代人可以利用各种方便的条件去查询各类知识,了解热点所在。那么,古人没有搜索引擎,如果有类似的需求,要怎么办呢?有办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

 ②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的百科全书有得一比。其次,类书只是把各种知识汇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评论和批注。最后,从编辑方式来看,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而来的资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询。

 ③那么,第一部类书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首部类书。《皇览)全书分成40多个部分,1000多卷,800多万字。【A】魏文帝曹丕热爱文字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要查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于是,公元220年,他召集了一些名臣儒士编辑这样一部书。此书耗时三年编成,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

 ④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部价值极高的书,大部分却失传了。【B】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⑤《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朱棣告诉他们:“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这部书从1403年开始编纂,直到1408年才最终完成。全书共22877卷,汇集图书近8000种,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光辉成就的扛鼎之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⑥从古代各种各样的类书,再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类对各种旧闻新知的好奇心。

(有删改)

长衫老者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只走到尽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②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跑了长长一段冤路。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地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闯进来,这就热闹了。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车轴辘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没人打扫它,打扫了也没用,整天尘土飞扬。人们气急了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的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了。就这样,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下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多久就返回来。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⑤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于常人。他走出来时。面无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儿的小饭盒。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的四个大字:此路不通。他又从小饭盒里捏出几粒饭,代作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⑥咦,谁料到这张纸一贴出,立刻L/现奇迹。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便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胡同陡然清静多了。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了下来。

 ⑦胡同自此大变样了。

 ⑧它出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逢到一夜大雪过后,它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地,才给早起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⑨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不曾有人想到?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去做的长衫老者了……

(有删改)

习作与表达(作文30分,书写4分,共34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