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2023年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作者UID:12927923
日期: 2024-11-21
期中考试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 分)
文言文阅读。(15 分)
现代文阅读。(30 分)
阅读理解

为什么蜂蜜能千年不腐?

①2014 年,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发现了一个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坟墓, 出土文 物中,最特别的是一罐野果子竟然保存完好,当研究人员将这些至少有 4000 年 历史的野果子切开时, 果子还散发出了新鲜水果的香气。这些果子为什么能保存 如此完好呢?答案就在于它们保存在蜂蜜中。蜂蜜非常特别, 因为它是考古学家发现的唯一过了几千年仍然可直接食用的食物。

②为什么蜂蜜能千年不腐?

③食物的变质通常与微生物有关,细菌分解食物中的多糖、蛋白质,然后产 生一些低分子的物质如氨、硫化氢、酮等,使食品变质。蜂蜜是一种饱和的高渗 高糖溶液。细菌和其他生物身体体液是低渗的, 在高渗透压的蜂蜜中, 微生物会被吸走细胞体内的水分,最后脱水而死。

④同时,蜂蜜也非常酸。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繁殖的适宜 PH 值在 7.2~7.4 之 间,而蜂蜜的 PH 值大约介于 3~4.5 之间,蜂蜜这种酸度将杀死任何想要在蜂蜜内部生长的细菌。

⑤此外,蜂蜜的酿造者——蜜蜂,它有着特殊的 “炼金术”。

⑥在蜜蜂酿蜜前,需要采集植物蜜腺的花蜜, 花蜜的主要成分为蔗糖与水, 水分非常多,大概占到 60%~80%。但是通过酿蜜,蜜蜂可以去除花蜜大部分的 水分。当采集蜂采蜜时, 会将花蜜一滴滴吸入囊中,然后返回蜂巢,吐给内勤蜂 继续加工。内勤蜂在加工中, 先把蜜汁吸到自己的胃里和转化酶进行混合,然后 再吐出去,再吸进来,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 100 多次,同时其他蜜蜂还会用翅膀不断扇风,排出巢内湿气。这也就使得蜂蜜的水分非常少。

⑦另一方面,蜜蜂胃中有一种叫做葡萄糖氧化酶的酶,当蜜蜂从嘴里反刍花 蜜到蜂巢酿蜜, 这种酶会和花蜜发生化学反应,把花蜜分解成两个副产品:葡萄 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是一种氢的氧化物,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 但说到 它的水溶液——双氧水, 可能大家都会非常熟悉。过氧化氢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具弱酸性,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杀死可能在蜂蜜里生长的所有细菌。

⑧在古代, 人们就发现蜂蜜是细菌“绝缘体”,有防止伤口感染等治疗功效。闪米特人的粘土板最早记录了蜂蜜的医疗用途, 上面详细记载了蜂蜜是如何治疗烫伤和割伤的。古埃及人还经常使用药用蜂蜜,制成药膏治疗皮肤和眼睛疾病。而在中国, 迄今蜜丸仍然是制药业最常用的制剂之一。现在, 世界各地的医院还在使用一种涂满了蜂蜜的绷带,用于防止病人伤口感染。

⑨当然了,虽然蜂蜜堪称是不朽的食物,但如果没有密封好,在潮湿的环境下还是会变质的,而如果密封良好,蜂蜜真能做到永不变质。

读书与快乐

常小仙

①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 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 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 大家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 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 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 那时居家贫俭, 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 才能买些碑 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 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 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拷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 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 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 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 因而会读书; 会读书, 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 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 显露出 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 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 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 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 慧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 读一遍书, 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 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 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 熟读 300 字,细水长流,终于把 40 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 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 学英语, 背字典, 背一页撕一页, 如果心疼书, 就好好用心记, 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 每读完一篇新文章, 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 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 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选自《青年文摘》 2017 年 11 期,有改动)

写作题(40 分)
试卷列表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