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火红的通道
张雄文
①阳光从东边峰峦漫过来,裹几声欢快鸟鸣,像一串珠玉跌落在恭城书院前的青石板台阶上,也在阶下的我心中激起一片涟漪。恍惚间,似乎有一束红光从屋内升腾而起,漫溢古雅的斋舍、讲堂、通廊、门楼,直上屋梁、瓦楞与天宇,又化为万道霞光,将书院前后的恭河、罗蒙山乃至万里山河染成锦缎般火红。
②雪峰山深处的小城通道,曾以这一抹红,照亮了一支衣衫褴褛、形容疲惫的队伍,也照亮了一个古老而多难的民族前行的方向。踏上当年迎送过官兵的青石板,伫立于通道会议召开的斋舍,凝视着眼前摆放了一盏生锈马灯的旧条桌和几把似乎就要散架的藤椅、条凳,我惊叹于点燃这抹红的那位伟人的智慧。
③1934年12月,漫舞的风雪将通道的山峦、丛林、河流、侗寨与原野小径都裹在琥珀般的静谧里,使世外桃源般的侗寨更显幽寂。山峦坳口处,一支戴着粗布红星帽的队伍踏着吱吱作响的雪径,迤逦开进了这块土地。官兵们满身刺鼻的硝烟味,一脸长途奔波的憔悴,早已无心欣赏眼前的冰雪世界与风雨桥、鼓楼、凉亭、吊脚楼共同构筑的侗族风情。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大军命悬一线,这支队伍的领导者们眉宇间涌起了山峦般起伏的忧虑。
④一个决定行军方向的会议在恭城书院紧急召开。最高负责人决意不顾山岭间隐伏的重重堵截,按原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与会的毛泽东同志力主西进,坚持认为向敌军防守薄弱的贵州进军才是上策。他在寒冬里擦出的智慧之火,最终感染了与会的多数人。于是,3万余名红军官兵犹如折入汪洋大海的游龙,翩然而去。
⑤通道,通达之道,命运转折之道。谁也不曾想到,山重水复处的偏僻小城让红军队伍陡然柳暗花明,转入了一条霞光弥漫的大道。
⑥暮春细雨霏霏,烟霞迷离,我徜徉于通道万佛山如梦似幻的奇峰、古树、萋萋芳草与盘旋小径间,一时物我两忘。一步一挨下到山脚,拐角处蓦然出现一方低矮土丘。引路的友人说,这是红军墓。
⑦我缓步过去,坟前立着一块泛旧的木牌,上面镌刻着醒目的军旗与五角星,繁体竖写“中国工农红军”字样。没有番号,没有姓名,也无战斗经过,只简略介绍是“红军长征途经此地”。苍山如海,草木萋萋,这位红军烈士究竟是谁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事业已由活着的战友们继承下去。
⑧染红通道土地的远不止万佛山脚下无名烈士一个。后来得知,早在1930年12月,红七军便从三江夺路杀出广西,北上雪花如絮的通道,像一股奔涌的洪流淌过侗家的村村寨寨。几年后,担当中央红军探路先遣队的红六军团,也在秋风秋雨里开入了侗乡。他们在杉木桥小水村一座青峰下,与奉命堵截、隐伏多时的敌军发生遭遇战。担负阻击任务的一个红军排抢占了一处山头,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入阵地3个多小时, 20多名官兵先后血洒荒坡。剩余8个人弹尽援绝后,砸烂手中枪支,纵身跳下50多米高的悬崖。枪声沉寂后,他们被敦厚的侗家父老悄悄收殓、掩埋,化作了一抔抔护花育草的红色泥土。
⑨多年后,我走进迷蒙烟雨中的小水村,耳边似乎仍回响着呐喊和枪炮声。我静静地伫立在一座高耸的丰碑前,久久凝视着当年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题写的“红军精神永存”6个遒劲的大字。一抹与恭城书院同样耀眼的红,又一次绚烂升腾,像山林间千万株映山红,将宁静的山水、古街、村寨染成红霞万朵。
(摘编自“中国军网” 2024.9.2,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