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库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洞庭区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2月月考试卷

日期: 2025-04-20 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语言积累与运用(28分)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1978年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镜子》一诗,写镜子因为真实、直率、从不掩饰,所以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通过镜像来反观人生,充满哲理。
B、 母爱和童真也是艾青诗歌常常出现的主题。《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寄寓了诗人对乳母以至对劳苦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
C、 《水浒传》情节曲折生动,如写武松的就有“景阳冈打虎”“大破连环马”“血溅鸳鸯楼”等情节,环环相扣地展示了武松的性格。
D、 “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把红缨……生得七尺五六身,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此语句描写的是豹子头林冲。

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非文学性文本阅读(共6分)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2021年1月,豆瓣(网站名)用户“胡桃”创建了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豆瓣小组,她最初只是因“三分钟热度上头”而“想建一个个人玩耍”的小组,但自创建后,该小组迅速扩容,至8月1日,已有127273名“文字失语者”在这里集聚,希望每一个失语者能在这里通过练习摆脱文字失语。

在“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成立之前,已有人关注到此种现象: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受访者认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而相较于“引用诗句、运用复杂修辞”,

文字失语者失去的能力更为基础,正如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组长胡桃建组时的表述。与生理性病变引起的失语症不同,文字失语者所经历的“失语”,更像是一种社会病。

【材料二】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学者艾薇妮·白薇施(Avni Bavishi)、马丁·斯莱德(Martin Slade)和贝卡·莱维(Becca Levy)用时12年调查研究了3635名50岁或以上的人的阅读模式。这项研究名为《每天一章:阅读和长寿的关系》(Achaptera day:Association of book reading with longevity),发表在《社会科学与医学》。

人群

每周阅读时间

死亡可能性

人群

随访12年间的死亡率

人群A

≥3.5小时

降低23%

阅读者

27%

人群B

<3.5小时

降低17%

不阅读者

33%

调查结果表1                              调查结果表2

艾薇妮·白薇施教授等人发表的这项研究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区分了阅读书籍和阅读期刊杂志对延长寿命的不同影响。为什么会不同呢?首先,相对于期刊杂志而言,书籍的承载信息的量更大,对信息的处理更有深度,而这就会让读者去调动思维,尝试和书籍、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在这样的“缓慢的、沉浸式的阅读过程”中,读者自然会提高自己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另外,研究发现,阅读书籍而非杂志有助于促进同理心及社会感知和情商的提升。

【材料三】

每天睁开眼睛,看电视、上网或者上街,都会被塞入一大堆广告——大部分的文字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的读书人和以前的读书人相比,更加需要选择的眼光、阅读的定力和批判的思维。

书籍的载体、阅读形式的变化导致了思维的变化。第一个是发散性思维。古人读经,一个月,一年,集中在一点,与一部经书不断对话,一个字一个字斟酌的。现在不行了,人们的思维会不断地跳跃,好处是具有活跃性,坏处是无法集中精力在一段时间里做一件事情。第二个是表述的片段化。如今,人们习惯于写一百多字的微博,养成这个习惯后很难改变——能够写几句俏皮话,却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今天过多地强调知识的广度,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记忆力的衰退。如今,我们把记忆力交给了电脑,把所有的知识交给了数据库。今天大家已经不再背书,而是在查书了。阅读被检索取代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检索能力是很容易学的。全世界的图书都在一个“云”里,将来稀缺的是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人、今人,不盲从于社会。

在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要让自己的立场、视野和趣味不受周围环境的诱惑,这是很难的。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读书原有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都受到影响。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提升自我修养。我们以前读书,求知和自我的修养是同步的。现在求知这个层面被检索取代,只要知道一个书名或人名,检索就行了,而且现在的阅读更强调娱乐功能。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

(节选自《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文学作品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灰头巾

高桂荇

①那是我人生中最为黯淡的日子。父亲刚过世,高考落榜,本来困窘的家境,更显萧疏。我悄悄买了把泥刀,到城里做瓦工。

②转眼间,开学的日子又到了。说实在的,我想再去拼一拼。可钱呢?夜阑人静,月光透过篱笆墙的缝眼,照在清幽幽的房里,零零碎碎。躺在竹片床上,辗转反侧,轧得床吱吱地响。一个早更头,母亲披着衣裳,轻轻地坐到床边,把一沓钱放在枕边。

③“哪儿来的?”我很诧异。母亲沉默良久,说:“穷,要穷得有志气。拖了几个月,明儿去上吧。”转过头来,猛然,我发现母亲手上好像少了什么。细细地打量,不见了一副银手镯。我朝母亲望了一眼,没说破,鼻子一酸,眼角湿润起来。母亲缓缓地站起身,煮早饭去了。

④丹桂飘香的时节,我进了复习班。

⑤那会儿,母亲和我的口粮,一个月拢共60斤稻子,碾42斤米。我在校搭伙,每月需45斤米。先吃,月底交。离家前,母亲说,月底她送米来,不要我回去拿,说她到学校看看,放心。我不想母亲来。母亲是种地的,穿着破旧,我怕同学笑话,更何况,工分是母亲的命。缺了,她总要打夜工补上。最终,我没犟过母亲。

⑥可到了缴纳口粮的最后一天期限,母亲还迟迟没来,我心里不禁怨怪起来。个把星期前,这里下过一场不小的冰雹,天气骤冷,我也想回家拿条褥垫,下午第一节课后,我向老师请假了。正要回家,母亲挑着担子,一头挂着米袋,一头捆着稻草垫,踽踽走进校门。头上裹着灰白的头巾,窄窄的、薄薄的,洗得没有了线头,纱帐一般,额头上方隐隐地映着稀疏的白发。

⑦母亲一边放下担子,一边絮叨叨地说怕家里秤小,向二奶奶借了8斤米。多出来的,买点馒头。说话间。从围袄里掏出一只高粱饼,红褐色的,一口一口地咬着。原来,那场冰雹来势猛,家里的猪圈被冰雹打塌了。母亲借了茅草、毛竹,请来大舅,修葺一新。猪,是农家人的命根子。田里的肥料,油盐开支,出人情,过年做衣裳,都仰仗它呢。这些本想告诉我的,又怕我影响功课。说着说着,母亲眼里滚出一颗颗浑浊的泪珠,滴落在饼上。

⑧母亲擦擦眼,释然一笑。那一刻,眼眶湿热,酸涩和愧疚,如巨石,从我心里隆隆碾过。

⑨约莫两炷香功夫,母亲要走了。起初,不要我送,叫我歇会儿。到了小镇车站,不肯上车,说坐车头晕。这是谎言,我不想戳破。母亲年轻时走南闯北,从没听说她晕船晕车。临走前,母亲翻过夹袄。从里层的小褂子里,摸索出一方折叠齐整的油纸袋,拎起袋底倒出钱。“大前天,上街卖了两筐花椰菜。”母亲说。她数了数。嶙峋的双手,松树皮一般。开裂处,淌着丝丝的血,如婴儿红艳艳的小嘴。我的心仿佛被深深地剜了一刀,泪涌眼眶。我赶紧掉过头去,遥望远方。阴灰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村庄。小店屋顶黑色的瓦楞上,几根枯草不屈地当风抖瑟。母亲重新打量了我一遍,从上到下,抬手帮我捋了捋头发,摁了摁我放钱的口袋。“好点上(学)。”冬天的风,透人心骨的冷。母亲把空布袋扎在扁担一头,夹在腋下。不知不觉地,天下起了细雨。黄昏来临,三十多里路,母亲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家呢?

⑩乡路弯弯,只见母亲脚步匆匆,走得很紧,全然没有一点老迈的样子。那灰白的头巾在风中簌簌地飘动,望着她渐去渐远的瘦削的身影,我心里酸滋滋的,泪眼婆娑。在蒙眬的泪光中,我仿佛看到她捧着斗碗,一天天喝着黑乎乎的大麦粥;在如血的残照里,母亲独倚门框,默默地等着做工暮归的儿子;乡路弯弯,母亲一步步地艰难地行走,沉沉的夜色将她孤零零的身子吞噬……凄风苦雨,伫立路旁,感激、内疚、奋发在我心里汩汩回荡。

⑪时光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母亲那簌簌飘动的灰头巾,还不时在我脑海浮现。每念及此,一种博大而温馨的母爱浸浴我的全身,激励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砥砺前行。

(选自《莫愁·小作家》2022年第1期,有删改)

作文(50分)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