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 )
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在研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甲图),根据测得的数据描绘的“温度一时间”关系图象如乙图所示.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甲图所示,温度是 ℃.
(2)分析乙图象可知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3)乙图中AB与CD段的加热时间相同,冰与水温度升高不同,由此可知:水的 比冰的大.
如图是小明用量筒、小玻璃杯和水测量某工艺品密度的示意图.小明读出空玻璃杯漂浮在水面上时水面的示数是mL,工艺品的质量是 g,体积为 cm3 , 密度为 kg/m3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A、B两套装置(如图①所示)来完成实验。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4
96
98
实验名称××××××
: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天平、、烧杯、甲、乙两种不同液体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
【数据处理】:将表格中记录的数据画成图中的m﹣V图象.
【实验结论】:
①分析m﹣V图中的甲或乙直线上质量与体积变化的倍数关系,可以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
②分析m﹣V图中相同体积的甲、乙不同液体的质量关系,可以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
小明想测量大米的密度,但由于大米容易吸水,导致体积明显变化,因此用排水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和思考。
实验一:按图甲和图乙的方法分别测量大米的质量和体积,由此计算出大米的密度。
有一杯掺有少量酒精的水,小涛同学想测出这杯混合液的凝固温度(已知水的凝固点为0℃,酒精的凝固点为﹣117℃).他将这杯液体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并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混合液中,每隔2min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入下表中.
10
12
14
16
18
20
22
﹣2
﹣4
﹣6
﹣8
状 态
液
固、液
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
【材料一】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材料二】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材料三】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
①小石块排开水的体积;②小石块的密度。
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试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