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日期: 2025-04-20 二轮复习 来源:出卷网

单选题

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贯穿下图的主题是(  )

A、 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
B、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 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
D、 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
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通知,禁止农民随意(或经农村基层政府介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公私企业非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招雇农民工。这一规定 (    )

A、  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反映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
C、 造成了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
D、 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
毛泽东在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作结论时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提出(  )
A、 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
B、 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方针
C、 成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D、 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退出历史舞台
1980年4月8日,人民公社的牌子首先在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乡(现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被摘下来。它反映了(  )
A、 向阳乡人民率先解放思想
B、 农村基层的政治体制改革
C、 广大农村加速城市化进程
D、 中国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1973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议今后3~5年内从西方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后来利用这些设备,我国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这表明(  )
A、 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B、 毛泽东执政时对外开放政策已启动
C、 中国已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西方国家已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
依据下图判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出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粮食产量减少
B、 文革时期的粮食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C、 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D、 市场经济体制使粮食商品化程度加深
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份的出现是因为(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起步
D、 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5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B、 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
D、 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
B、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
B、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下表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单位:%)统计表。

中国

北部

中国

西部

长江

上游

长江

中游

长江

下游

东南

沿海

两广

地区

云贵

地区

整体

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5.1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6.0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整体上发展较快
B、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比率最高
C、 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的商品经济发展
D、 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对此历史时期,正确的认识是(    )

A、 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B、 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C、 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 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

A、 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 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 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下图是1958年的宣传画《刻舟称瓜》。它反映了(      )

A、 当时的农业高产丰收
B、 农民生产技术提高
C、 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D、 当时的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重商主义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即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的“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的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苏联模式。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初衷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的制度结构。

在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反复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其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在慢慢地萌芽发展起来。这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它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席卫南:《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回顾与评价》

相关试卷推荐

友情链接

2016-2025 组卷题库
组卷题库试题答案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