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黄州安国寺记

苏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 , 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 , 无所附丽 , 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②罪垢:指罪孽。③染污:烦恼。④翛(xiōo)然:超脱的样子。⑤附丽:附着,依附。⑥赐衣: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 , 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元祐元年,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②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