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下列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都有刷成黄色和绿色的走廊,墙上也都有老式弯形挂衣钩;就连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的《美秋亚》和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尼采的小胡子,也不能证明我现在是在自己的母校。肯定有必须挂尼采像的明文规定。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规定为:《美秋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间;恺撤、马可·奥勒留和西塞罗放在过道里;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还有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一幅多哥的彩色画。《挑刺的少年》和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而且可以肯定,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学生们在学校里闹的恶作剧也都是老一套。此外,也可能我在发烧,我在做梦。

A、小说中“我”无法凭借环境来确认自己的位置,既因为发着烧,更因为纳粹在德国学校中的环境布置的统一性,让人无法辨识清楚。
B、小说中无声的环境布置在潜移默化中也起着宣扬强权、武力、战争等意图,比如挂多哥的风景画是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
C、大量陈列品的描写以重复强化艺术效果,营造了学校浓厚的艺术氛围,体现了纳粹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我”对这种教育的肯定。
D、小说用一个不完整的标题,这样可以与真实的铭文相区别,斯巴达是为了保家卫国,纳粹却利用来进行侵略的军国主义教育,更有反讽意味。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