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汉语规范工作,其实是国语运动的延续。不同的是,它从 仅仅是部分知识分子发起的运动——也就是基本属于学术层面的操作——发展为有领导的政府行为。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简化汉字三项措施,成为政府提出的语言文字三大政策。在这个新的背景下,产生了 1956 年着手准备、1978 年正式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1956 年 2 月 6 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明确规定:“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个文件还规定:“为了帮助普通话的教学,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 5 月起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应当在 1956 年编好以确定语音规范为目的的普通话正音词典,在 1958 年编好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文件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的直接背景。我们可以给《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定位为“以确定语音规范和词汇规范为目的的普通话正音、定词的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胡绳 1993 年在《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说:“词语的兴起和死亡、竞争和淘汰,都是在实际生活中自发进行的,所谓词语的规范化一般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实现,也不见得受科学研究的支配。”他认为“词典的编纂是(进行词汇规范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词典已经是词语发展变化的成果的记录”,并且认为词典和其他的词汇规范方式,也只不过是“给词汇的发展以一定的导向”。由此可以看到,汉语规范性词典的任务,是从词汇发展的事实出发,按照词汇发展的必然规律,丰富现代汉语的表现力,促进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摘编自王宁《论辞书的原创性及其认定原则》)
材料二:
这部《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词典中所收条目,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共约五万六千条。
这部词典是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的,在字形、词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般语汇之外,也收了一些常见的方言词语、方言意义,不久以前还使用的旧词语、旧意义,现在书面上还常见的文言词语,以及某些习见的专门术语。此外还收了一些用于地名、人名、姓氏等方面的字和少数现代不很常用的字。这些条目大都在注释中分别交代,或者附加标记,以便识别。
(摘自《现代汉语词典》第 1 版前言)
材料三:
《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在修订过程中既保持了原有结构特色,又在收词和释义中有所创新;既遵循了国家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和原则,又梳理和厘定了目前广泛流行但尚无明确定义,甚至是稍显混乱的语言文字现象,在精炼释义、规范提示语等释义方法方面也做了细致、有效的工作。当然,要处理好这些复杂的语言现象,既要求修订者有很高的语言素质和责任心,又需要大规模动态平衡语料库和统计、索引等技术的支撑。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缺乏语料大数据库和专用编纂平台的支持,在旧词新义和一些微观信息或专项的协调、统一方面还存在少量问题,这也是词典需要不断修订的动因之一。
(摘编自章宜华《权威词典修订中的体例继承、规范与释义创新》)
材料四:
著名语言学家、《现代汉语词典》首任主编吕叔湘先生指出:“凡是‘现代’词典都要跟上时代,不断修订。”《现代汉语词典》自 1978 年正式出版以来做过多次修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反映现代汉语词汇新面貌,体现有关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落实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新规范。本次修订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主要修订内容为:全面落实2013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增收近几年涌现的新词语400多条,增补新义近100项,删除少量陈旧和见词明义的词语;根据读者和专家意见对 700 多条词语的释义、举例等做了修订。
(摘编自《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