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1914年 | 美国工业产量相当于欧洲总和 |
1914年8月 |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
1917年 | 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18年 |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
1918年9、10月 |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
1918年11月 |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
1919-1921年 | 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
1929年 | 美国股市崩溃 |
1933年 |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
1936年 |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
1939年9月 | 德国入侵波兰 |
1941年12月 | 日军偷袭珍珠港 |
1945年8月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材料二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板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毀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提编自萨缪尔事廷精《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秧序的重建》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