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记》通过规范礼乐活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日常生活利益分配的差异——贵贱有等、亲疏有别,由此可以明确与固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由于自然因素带来的,如年龄、性别、血缘等;有的则是由社会因素带来的,如身份、等级、官职等。不管何种因素所带来的差异,礼乐制度都是表征这种差异的主要手段,也是固化差异的主要途径。随着礼乐表征的差异而来的是权力以及生活利益分配的差异,由形式上的差异带来了实质上的差异。这种实质上的差异意味着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从而使得礼乐制度具有了政治意义。《礼记》以及其他礼书所强调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差异,最终体现的是权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实质差异,这为古代中国政治生活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范式参照,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礼记》集中体现了儒家“生活政治”的政治哲学范式。

所谓“生活政治”,指的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意志在日常生活中泛化、日常生活被提升到政治层面予以解读的一种政治范式。“生活政治”的展现路径是“政治生活化”和“生活政治化”,前者指的是将政治价值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后者指的是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活动。“生活政治”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促使良善的政治意志为人们广为接受,成为促成社会凝聚的途径;“生活政治”的消极意义是使得日常生活被“泛政治化”,导致社会生活中的公私不分,使得社会逐渐失去自由和生动。汉语里所指的“生活政治”特别体现在传统的礼乐文明中,礼乐制度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礼仪规范起来,在衣食住行中反映儒家主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礼仪制度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标志着等级、身份、权力的礼乐制度以日常生活为主要作用场域,并将政治价值通过礼乐仪式的载体,传递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和强化等级、身份和权力差异的认同。

在《礼记》中,儒家理想政治秩序主要落实在日常生活规范之中,无论是庶民还是政治人物,在衣食住行上的日常生活规范,都体现了儒家的等级秩序与尊卑差异。

饮食作为人类存在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内容,能够体现和反映社会政治情况。在《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里,“吃还是不吃”“给谁吃”“吃什么”“怎么吃”等日常问题,关涉了政治认同、身份等级、权力秩序以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由此,在一定意义上饮食成为政治事务,成为权力、秩序的展示场,尤其成为等级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标示物。《礼记》里所体现的饮食之道,正是通过围绕饮食问题的礼仪制度性安排,将人们限制在不同的宗法等级、爵秩等级、官僚的秩品阶位等级等一系列社会等级“框架”里。这种“生活政治”的色彩,使得我们不能仅仅从生存欲望的满足以及饮食审美的角度来理解儒家的饮食之道,而应该关注到古典饮食之道背后的政治关切。

以《礼记》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所展现的“生活政治”范式,在传统社会中起到了区分等级、规范行为、维持秩序以及落实儒家伦理政治观念的多重作用,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生活文明和政治文明。历史地看,《礼记》中的“生活政治”范式,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对我们理解古典中国及现代中国,以及发掘古典中国日常生活之政治维度,有着一定积极意义。

(摘编自朱承《<礼记>中的礼乐制度与“生活政治”》)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