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热情的知识分子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器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从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口袋般的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另一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三十年代曾试图让毛泽东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泽东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艾德加·斯诺,早在30年代就见到毛泽东,他说,毛泽东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毫不奇怪,毛泽东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泽东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泽东交谈,”一位与毛泽东和周恩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恩来而不是与毛泽东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位置。”
毛泽东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诗人?如果他不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泽东从欧洲借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他树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毛泽东传》,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