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材料阅读

材料一∶

古代名人的经典读书方法。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他在《又答王序书》中就侄女婿王摩"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号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湘,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析,每次(一意求之)。”意是是说。读书就像畅洲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风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 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I识去联系多读的内容,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耳”。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实释然,精理迸露”。

材料二

鲁先圣∶读∶书贵在谋心

①具实,在我看来,正书和闲书,就是一个人知识的纵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和工作以后的专业书是自己知识的纵向部分,它们会使自己深刻而专长;而那些闲书是自己知识的横向部分,它们会使自己丰富而多彩。就如一棵树,正书是主干,闲书是枝叶,没有枝叶的主干必然没有生命力,而没有主干的枝叶也无法繁盛。

②正书必须读好,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因为它是一个人立足的基础。但是,正书的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快乐而是负担,因为这种阅读是被动的,或者是强制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枯燥乏味的课堂阅读,没有多少人留恋。但是,闲书的阅读就截然不同了。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读闲书的人,都是兴之所至,趣味盎然的。课余时间的校园一角,火车上旅途中的快意,躺在被窝里的会心一笑,哪个不是启发灵感的阅读共鸣?

③更为重要的是,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没有强迫,没有功利,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更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方向,打开真正属于自己天赋的匣子。很多人在人生路的中途又独辟蹊径。一个农民成了作家,一个医生成了诗人,一个教师成了画家,不都是因为他们横向的寻找吗?

④处理好正书与闲书的关系,也就知道自己读书是谋生还是谋心了。

材料三∶
 陈惠同学读书的完成情况。

年读书数量

80本

批注和记笔记方式

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

阅读效果

完全忘记了书本内容,更无法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能力。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