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话题提出〗

“两会”期间,关于新媒体的话题引起了许多代表委员的关注。应该如何科学看待新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在享受手机带来的种种方便的同时,过度依赖手机对人的身心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各方观点〗

“关机越来越难”症结何在

当那些驾驶时看手机导致车祸、家长只顾玩手机导致孩子玩耍受伤等新闻不时见诸媒体时,人们不禁发问:现代人为何对手机如此依赖?

“一步手机可以连接一个人所有的社会关系,通过一个简单的号码就能找到一个人,无论他在天涯还是海角,这在以前,只有神话中的魔法师才能做到。当手机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后,它的功能就更加强大。它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南委员认为,手机已经闯入私人空间,甚至让人产生了严重依赖。

“人们对未知可能性的向往,似乎比对眼前人和事的兴趣要大。很多人乐此不疲地刷微信、看新闻,发微博,这与现代人普遍的社交饥渴症有关,也与想介入他人生活的欲望有关。”南委员说。

在钱代表看来,现在打开手机,就陷入信息的汪洋大海,不仅消耗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进入沉浸状态是启发创造力的基础,而响个不停的手机提示音让人无法专心致志,创造力多少也受到影响。”他认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长时间看手机既损害视力,还干扰正常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甚至会影响友情,亲情。

“关机越来越难!”南委员说,“没有手机的陪伴,许多人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有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拿起手机,就不由得兴奋起来,好像连通了整个世界。”

信息在“爆炸”人要清醒

随着移动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内容也呈数量级增长。在手机上,各式各样的信息发布平台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信息传播,一些“垃圾信息”“有毒信息”也混杂其中。

“现在手机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有益的东西多,错误、有害的信息也有,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些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或者沉溺于手机的其他娱乐功能,这对他们的学习成长很不利。”雷代表说。

南委员认为,一个人的空闲时间有限,去玩手机还是陪伴家人,这取决于两者在他心中的位置。“如果你的工作生活不愿被外界打扰,那就放下手机,等忙完了工作,有空闲时间再去理会手机。其实,在地铁上利用空闲时间看手机无可厚非,关键是这些内容在你整个知识体系中占多大比例。”在南委员看来,全媒体时代,公开发布信息的门槛降低了,“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要明白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值得信赖。其次是区分哪些信息对自己有价值,即信息的取舍问题”。

钱代表也认为,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始终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公序良俗作为判断信息价值,取舍信息的标杆。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提升面对种种诱惑冷静理智把控自己的能力。”

媒介素养一门“必修课”

手机只是个工具,既要认识到它带给现代生活的各种便利,也要认识到它的一些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主动筛选信息,如何辨识、使用媒介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更好地发展自身,这正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只在发达城市的个别小学以及一些大专院校设有相关课程。相较于我国社会媒介的发展程度,媒介素养教育严重滞后。

雷代表认为,有必要把媒介素养课程纳入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不仅要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取舍信息,而且要针对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加强宣传教育,避免他们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误导。从长远来看,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防止人们患上“手机依赖症”,回归真实生活,珍视身边人。

“当看到有人沉溺网络荒废学习工作,有人遭遇网络诈骗乃至生命财产受到损害,还有人利用各种信息平台散步不良信息时,我们更加迫切地感觉到,加强全民媒介素养教育,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和民族,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钱代表说,正确地辨识和使用媒介及信息的能力,应当成为全媒体时代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南委员提出,应尽早规划媒介素养教育,让人们“争取做媒介及信息的主宰”。

〖媒体数据〗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

移动互联网与线下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6年,我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4.69亿,年增长率为31.2%,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7.5%。

手机支付向线下支付领域的快速渗透,极大丰富了支付场景,由50.3%的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手机支付结算。

(数据来源: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根据2017年3月14日《光明日报》第七版龚亮、王国平提供的材料改编)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