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城南12.5千米的龙门山下,这里两山对峙(zhì),无数泉水缓缓而流,清澈的伊河从中穿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què),因此后人称它“龙门”。由于龙门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自古以来一直是名胜之地,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可能由于他对龙门山水有留恋之情,死后便葬在龙门山的琵琶峰。然而,给龙门山水增辉的,更是这里的石雕艺术。龙门石窟密布于伊水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南北长约1千米,它同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鼎足而立,并称为我国三大大艺术宝库。
龙门石富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开创的。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请朝,连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年之久。此后,五代、北宋也有雕凿。山上现存佛塔十余座,佛龛(kān)七百五十多个,佛河一千三百五十二个,碑刻、题记三千六百多品,佛像十万余尊。其中最小的佛像仅两厘米高,而大的佛像则高达十多米。我国人民自古就把书法当做一种艺本,有名的“龙门二十品”化美绝伦,驰名中外,是龙门魏碑中的精华。
龙门雕像宏丽奇伟,数量众多,丰富多彩,北魏王朝极盛时期营造了宾阳三窟,其中宾阳中窟是龙门岩石上凿成的最富丽堂皇的一个石窟。洞内有十一尊大佛像,主像释迦(jiā)如来,高八米多,面轮略长,眉目清秀,嘴角微含笑意,体态平衡,衣饰华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是北魏石雕佛像的代表作。同时期营造的还有莲花洞、古阳洞等石窟。
唐代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統,吸收了当时西方艺术的优点,又融合了民族色彩,以雄劲而又柔和自然的写实作风,望造了举世闻名的奉先寺主佛一一大卢舍那像。它高达十七米,雕刻极为精湛。佛像头高四米,耳高近两来,发髻(jì)为淀状纹,面貌丰润,口鼻端正,两耳自然下垂,眉似弯月,目稍向下凝视,嘴角微露喜悦,看去给人以慈善安详、温厚可亲的感觉。在石窟雕刻艺术上表现了如此亲切动人的美丽神情,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石雕作品中的佳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大卢舍那佛像的两侧还站立着罗汉、菩萨、天王、力士,它们分别表现出虔诚、喜悦、威武、凶猛的神态,栩栩如生,非常感人。著名的万佛洞两壁刻凿的一万五千多个小佛和洞顶姿态优美的飞天,都显示了雕刻家的杰出艺术才能。
总之,龙门石窟表现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旺盛的创造力,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