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央视开播的《朗读者》别具一格,24小时内,豆瓣评分已达9.4。节目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相结合,由嘉宾们朗读曾经感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的文字。首播后,各方好评不断,节目嘉宾、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的译作在图书网站登上热搜;首播次日一早,杭州图书馆门前的“朗读亭”已有读者排起长队。不少观众在社交媒体上自发推广,称其“如一缕清风,拂过我们希望亲近文化的心”。

    “刷过屏”的综艺节目不止《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诗词热尚且滚烫,台网两端同播的《见字如面》至今还在朋友圈引发讨论。若要为这些节目寻找相通之处,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用“慢”来定位,“满荧屏都是明星玩游戏的氛围里,这些节目都是慢下来、静下来,读信、背诗、朗读,用稀缺而有价值的内容来做电视。”

当“慢综艺”节目不再是单纯消费明星的快餐食品,而是努力用感人的故事、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世界文学养分以满足观众时,观者的收获是传承文化和伦理价值,也是打开眼界与心胸。而这些恰能帮助我们构建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以免在物质丰盈的时代出现精神贫血。何妨“慢”下来,文化可以浸润心灵。

摘自《 文汇报》有删改

材料二

        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一波接一波的热潮掀起背后,中华文化穿越历史与现实,扣响了越来越多人的心门,“文化自信”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

        回顾过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少不了G20杭州峰会的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演出让世界惊艳,也让世界记住了中国和中国文化,向内“传下去”与向外“走出去”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融合。

既要“走出去”,也要“传下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对于文化自信的关键词是传承和发展。“文化自信就是对自我文化的信念”。他建议,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程,这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守都非常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重在活化,活在当今艺术的创造中,活在年轻一代的心中。”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近来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影视剧“走红”的案例还有不少。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热捧,近来又掀起一股历史正剧热,《于成龙》等都广受好评。这些彰显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蹿红,再次说明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群众基础,关键还是在于表现形式上,能否“与时俱进”。传播技术的迭代和流行文化的强势普及,一方面,令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一定冲击,但另一方面,其实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意表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载体。

许多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文人志士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白先勇做了大胆的创新,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著带有符合今日审美的时尚色彩,用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美力求获得青年人的喜爱。当这部作品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演出时,受到了热烈追捧。自那以后,北大学生自发组成了昆曲社,自觉传承与发扬昆曲文化。这样一个从“被打动”再到“去打动别人”的过程,其中有不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

       根据传统文化改编的戏曲作品、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综艺节目的大热其实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和发展,但这个过程没有止境,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如何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仍有待全社会尤其是文艺创作者的努力。

  摘自《 舜网.众说时评》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