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立春到大寒,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参照天象、气象和物象等自然现象,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些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对农事的影响力逐渐减弱。那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融入当代生活?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开展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传统民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应结合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人们集会演出,赶场交易,食药开耕,交流养生之道和农事经验;庄稼成熟,丰收在即,人们吹笙歌唱、舞龙舞狮,庆丰年,祈幸福。节气文化在礼敬的基础上,焕发出了更多活力,创造出更多价值。

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二十四节气作为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比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旅游发展中,都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电视节目《二十四节气》讲述人与自然的相处智慧,把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画面化、具象化;图书《黄小厨的春夏秋冬》以讲述美食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化故事为亮点,受到人们喜爱;纪实节目《二十四节气生活》采用实景场地拍摄的记录方式,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折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在日用中展现岁时节令之美。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其内蕴的文化生命力也得到激活。

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传统绘画、刺绣等,也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未成年群体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2013年起,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在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重要任务。而今,在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当用新的生活内容、文化表达和传播手段,进一步提炼、升华、传播和弘扬,使二十四节气蕴含的中华传统智慧绽放勃勃生机。

(摘编自林继富《二十四节气在当代:让古老智慧绽放生机》)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