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听茶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 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被誉为绿茶中的极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改成“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也丝毫不为过。
狮子峰、龙井、梅家坞一带,地势北高南低,谷地里溪流纵横,泉水泠泠,经阳光照射,水汽蒸腾,在茶区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云雾。
对茶叶生长来说,这片云雾很重要:阳光直晒,口感就有些"暴”; 完全没有阳光,则不利于茶树生长。而这一带的云雾,不薄不厚,不淡不浓,可谓恰恰好!
风也很有讲究:直来直去的风太尖厉,嫩叶经不起蹂躏,做成的茶口感就会太"燥”好的茶田,需要的是那种不徐不急缓缓吹来的风。狮子峰、龙井、梅家坞一带的茶田大多团拱在“畚箕状”的谷地里,气流沿畚箕口扶摇而上,大都具有这种特点。
而且,这种气流在爬坡过程中往往因地势增高,遇冷凝霜。如此,便赋予茶田独特的小气候:无霜期短,空气湿度大,冬季低温时间长,直射的蓝紫光较少。
种种因素叠加,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为了使龙井茶更具特色,茶农在茶田四周遍植香樟,茶畦之间插种桂树,于是,春日香樟花的清幽、秋日桂花的馥郁,便都一股脑儿浸入了茶树的每一片叶片。
你想一想,这样的茶叶泡出的茶汤,味道能差?
喝茶,是杭州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四季,只要天气晴好,杭州的茶室、农家乐门前的空地上,都会支起一张张茶桌,坐满一个个茶客。桌上其实很简单,或一碟花生,或一碟瓜子,杭州人能悠笃笃地泡上半天,甚至一天。
杭州人有句口头禅,叫“小落胃”。我曾问过许多老底子杭州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解释不太统一,大体的意思是:小小的满足。其实,"小落胃”有大智慧。生活的要义,究其本质,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嘛。也许杭州的老百姓,才真正参透了生活的真谛。
品茶,一半是品茶味,一半是品美景。美味、美景俱佳,才可能有好心情,也才能品出醇厚悠长的味道来。擎着龙泉青瓷小杯,轻轻呷上一小口,慢慢咽下,然后,闭着眼睛细细回甘。
而听茶,则到更高境界了。
龙井村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西南有一个廊亭,上书:龙井听茶。我第一次路过时,不觉莞尔:茶是用耳朵喝的吗?听茶,噱头罢了!
可回去细细一想,击掌赞叹:妙极了!一个“听”字,境界全出。
宋人罗大经《茶声》写道: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这首诗,叙述的是煮茶的全过程,很浅显,细品却余味无穷:你瞧,茶声初起,若松桧林中刮过一阵劲风,洒下一场急雨。主人迅捷地把煮茶的铜瓶拿离炉火正旺的竹炉。待到声音静寂下来后,掀开瓶盖,只见一瓯子春雪般的茶汤冒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主人不由得叹道: "哇 ,真好闻,比醍醐的味道还好啊!”
听,是指用耳朵接受声音。要想耳有所得,那就必须用心去感知。这茶,也就有了境界。
听茶,得有闲适的心情。只有心无俗事,意无杂念,荡去了胸中块垒,远离了尘世纷争,面前只有茶时,你才能和茶喁喁对话。听茶,得有一定的阅历。蒋捷那首《虞美人听雨》写得真好: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的确,不同的年纪,对人生的体悟是不一样的。听茶,实则听的是人生,听的是阅历,听的是学识,听的是境界,听的是过往的一切一切。茶,一旦到了“听”的境界,已经不是单纯满足口腹之欲了,正如黄庭坚云:“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饮茶,如果到了“听”的境界,才算真正品出了味道……
(选自《湘江文艺》2021年第6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