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中国为什么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一: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又饱经战争创伤,1949年的工业产品产量普遍不到1936年的70%,钢和生铁的产量仅及1943年的17.1%和14%。
1952年,在全国工业(不包括手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57%,所占比重1952年达到52.8%。在全国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国营商业所占比重达到60.5%,控制了很大部分社会商品的流通过程。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坚强的依靠力量和重要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49年,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和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1950年,私营商业在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占76.1%,在零售总额中占85%。到1951年,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中,加工订货、收购包销所占比重已增加到27.3%;占全国私营工业总产值近三分之一的棉纺织业,1950年国家向其加工订货部分占其生产能力的70%以上。国营商业也逐步扩大批发范围,所经营商品主要是粮食、棉布等人民生活必需品,其他商品的零售业务让给私营商业或小商小贩经营。
材料三:旧日中国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为了加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国家在资金、物资、价格、税收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个体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工具不足、资金短缺,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农具,使用及其进行耕作、播种和收获等,小农经济都难以做到。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就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改善农民生活,也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等。因此,用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探索
材料四: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两大阵营对抗,新中国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上、经济上、军事上的严密封锁。中国不仅不可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里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维持正常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争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同情和支持中国。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一边倒”方针。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字,中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开始了密切的合作。这种国际环境,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