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 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摘自习近平《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重大理念和建构实践,它的提出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不仅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中。儒家之“天”是“仁义之天”,主要集中在“亲亲仁民爱物”以及“民胞物与”思想上,以仁爱之心爱他人,并由仁爱他人推及到爱大自然,强调人与万物为一体。道家的“天”主要指的是“自然之天”,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一种不加强制而顺任自然的状态,其实也就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而“自然之天”主要指的是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强调人要与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相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中提倡的绿色发展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用和平方式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睦邻友好、协和万邦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协和万邦”典出《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段话意指只有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然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最后达至天下人民和睦相处。儒家主张“怀柔远人”“亲仁善邻”,反对战争。如《论语·季氏》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主张以仁德感化四夷,反对盲目诉诸武力。孟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以德服人、以礼服人”的“王道”,与崇尚“斗争哲学”的西方文化价值不同,“协和万邦”这一传统引申到今天,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与“仁爱”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仁爱”道德观的当代表现。孔子最初的“仁爱”思想主要反映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之爱,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来延伸至整个社会,达至“泛爱众,而亲仁”。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并提出国家间“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的相处准则,强调了人类能否友好相处取决于大国的态度,如果大国像居于江河的下流那样谦下包容,天下就容易交融雌顺。
——(摘编自陆卫明,孙喜红《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优秀传统智慧》)
材料三为什么要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信息智能革命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头,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是继续奉行丛林法则、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二元对立,还是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对话、共赢的理念?我们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张并坚持各国经济社会的协同进步,通过发展解决不平衡等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孔子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绝不以己之立而阻碍别人、别国之立,绝不以已之达而扼制别人、别国之发展。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发展到何种程度,我们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永远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永远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永远秉持和平发展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安全治理观,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张立文《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