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 宙的了解程度。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 1000 亿 个恒星组成。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 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人类尚未发现而已。
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而地球仅是其中之一,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人类是在这 里诞生和成长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 掌握自己的命运。
(摘编自《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火星这位“好邻居”之所以吸引着人类的目光,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其他星球都没有的特质——最像 地球。有多像呢?火星的自转速度几乎与地球相同,火星上的一天有 24 小时 37 分钟。火星的公转周期是 687 天,火星自转轴的倾斜角度与地球相近,所以火星也像地球一样拥有四季,只不过每个季节持续的时间 是地球的两倍左右。火星的地貌也和地球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环形山等。火星上还有大气、水、各种 矿藏和氧化物。火星矿产资源丰富,根据带回的样品分析,火星上钛铁矿的资源储量高达 1500 万亿吨。其 中最特别的是,火星的大气层中有臭氧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利于生物在火星表面的生 长发育。所以,火星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并且有可能被改造为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摘编自《火星为什么值得探测》)
材料三:
在人类发射的近 200 个深空探测器中,绝大部分都是探测月球和火星的。然而,人类并没有忘记走向 更远的深空。特别是最近 10 年来,人类对太阳系小天体的兴趣逐渐增加,试图发现地球上难以获得的稀有资源,并将其带回地球。
在太阳系所有的岩体类天体中,地球的引力场最大。因此,要达到离开地球所需的加速度也是最大的。 进入深空的第一个技术挑战是脱离地球引力。
当探测器被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就可以脱离地球引力进入行星际。深空探测器的飞行轨道,是受行 星位置和其引力场影响的。 因此,需要事先优化设计发射窗 口和轨道。设计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做到 燃料最省,二是做到尽快到达。为达到这两个目的,需要利用行星际中两个特殊的引力效应。一个是可以 利用各天体之间的引力平衡点,探测器在该点受到的引力作用最小。在此处做变轨,可以做到最节省燃料。 另一个可以利用的是特殊的引力效应,即借助天体的引力来加速。
人类在地球上着陆和返回的经验,几乎无法在其他天体上直接应用,在地外天体上着陆和起飞都非常 困难, 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成熟。但在小天体上着陆与起飞是完全不同的技术。首先,由于小天体 引力场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与其说在其上着陆还不如说是与其轨道交汇。因为无法借助其引力的力量, 所以需要拥有非常精准的轨道设计和自动控制能力。其次,着陆时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碰撞,如果无法将 探测器在相互接触的一刹那锚定,探测器将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很快弹跳起来。
第三个技术挑战是远距离通信。通讯距离越远,无线电波经过长距离传输,能量将会扩散和衰减。其
次,远距离通信会带来时间延迟,使得探测器必须具备自主判断和运行的能力。
(摘编自吴季《深空探测的现状、展望与建议》)
材料四:
2022 年 11 月 30 日 7 时 33 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天宫”实现太空会
师,这幅历史性的画面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从“东方红”“嫦娥”到“天宫”,中国航天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这些年, 中国在航天领域始终笃 定自力更生、戮力创新之路,到今天能够独立掌控自己的命运,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 心关键技术,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 100%。坚持自主创新的路线得到了实践的最好证明,这反 过来又更加坚定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决心,中国航天将在这样的良性循环里不断取得海量的正反馈。
可以预见,在未来 10-20 年,深空探测将成为国际上航天大国竞相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近年来, 中 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为实现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同时,重大科学 发现将越来越多地诞生于深空探测领域,人类的生存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 应用的发展进步。基于此, 中国应加快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持续开展深空探测任务,加速推进向深度和 广度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太空会师”: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