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志愿路
①他,叫徐本禹。
②1982年,徐本禹出生在山东省的一个山村里,家庭贫困。1999年,徐本禹考上华中农业大学,勤工俭学,成绩优秀。4年后,他考上本校硕士研究生,但他却决定先去贵州做支教老师。
③徐本禹的志愿路始于旧报纸上的一篇报道一一《当阳光洒进山洞……》“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狗吊岩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小道通向外界……“
④徐本禹的眼眶当即湿润了,决心为岩洞里的孩子做点什么。2002 年暑假,徐本禹组织了一支5人的支教队,走进了岩洞里的小学,他当即就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教室仅仅是用两堵一人多高的墙隔开的:黑板是用两根棍子搭在岩洞上的木板;黑乎乎的洞里仅向上望到一小块天空……学生们不会唱国歌,听不懂普通话,学习成绩更差。
⑤徐本禹和同伴从拼音教起,算术题更是讲解了一遍又一遍……赤忱的心很快就打成一片,他们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一起坐在苍蝇乱飞的锅前吃饭……
⑥20多天后,离开狗吊岩的那天,孩子们哭着把徐本禹他们送到了十几里外,不停地问:“老师,你还会回来吗?”徐本禹流着眼泪回答他们:“明年我毕业了一定 回来教你们!”
⑦回来后,徐本禹在日记里写道:“有的人一 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
⑧考上研究生后,徐本禹失眠了一夜,他决定回到狗吊岩。
⑨尽管学校破例为他保留两年学籍,校团委也为他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 但这个决定,对经济情况本就堪忧的徐本禹来说还是挑战。徐本禹在电话里告诉了父亲这件事,父亲一言不发,挂断了电话。
⑩2003年7月,徐本禹带着募捐来的3000本书和7个志愿追随的同学,回到了狗吊岩。对于这群从大城市来到狗吊岩的青年,长时间忍受这里超乎想象的生活实际——这里缺油少盐重辣,有不少人生了胃病;晚上睡觉,跳蚤和臭虫咬得人浑身都是疙瘩:更难以忍受的是狗吊岩不通电、不通车,寄封信或者打个电话都要走18公里山路到镇上去。
⑪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剩下徐本禹一个志愿者。他的身心备受煎熬,但每天给自己安排了满满当当6节课。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讲了20遍,再问,学生还是不知道答案。徐本禹脾气急,有时候气得把书一丢,走出教室,可一会儿他又冷静了回来继续讲……更让他焦心的是,因为贫困,当地孩子随时可能辍学。每到课余或周末,他就要挨家挨户动员那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回到课堂上去。通过徐本禹点点滴滴的努力,狗吊岩村学校的学生从140人上升到了250人。
⑫2004年7月,徐本禹又辗转来到条件更加艰苦的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一年:2007年,徐本禹作为中国青年援外志愿者到津巴布韦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2008年,他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