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900多年前,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千古名句。从此,“洞庭天下水”名扬天下。

历史上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的美誉。但是近百年来,由于洪水的侵袭、泥沙的侵入以及人们不断围湖造田,洞庭湖的面积正日渐缩小,已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了。洞庭湖西部和南部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长江汛期泄入的洪水,在城陵矶汇入长江,因而洞庭湖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能够减轻长江中游汛期的洪水压力。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

材料二:

洞庭湖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年平均温度16-18℃,年平均降水量1200-1700毫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240-280天。水稻是一种喜暖畏寒、宜水忌早的农作物。洞庭湖区提供了很好的气候条件,大部分地区可种植双季稻。

从地貌看,洞庭湖区属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自古以来就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加上河汊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有“水乡泽国”之称,盛产鱼、虾、蟹、菱、莲、苇等。稻米、棉花、水产等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洞庭湖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湖广熟、天下足”,这一句谚语道尽了洞庭湖自古以来为天下粮仓的富足。

(摘自《中国地理百科·洞庭湖》)

材料三:

湘、资、沅、澧自南向北汇入洞庭湖,密如蛛网的水系滋润广袤良田;肥沃的土壤、暖湿的气候,也造就了水稻生长的“天堂”。溯源稻作文化,遗址遍布三湘。

                                                                                                                                                                          

稻作文化遗址

稻作文化溯源

永州道县

出土了古代栽培稻以及条纹陶器,距今已有一万余年的历史。

道县玉蟾岩遗址

出土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

澧县城头山、八十

垱、彭头山等遗址

分别发现了6500年前世界最早的成熟水稻田、史前稻谷和大米两万多粒,还出土了陶器、石器。

茶陵县独岭坳

发现的稻粒,证明远古先民在此栽培水稻。

长沙南托遗址

出土的陶器,大都刻画了“口含禾苗的鸟”“草绳纹”“农田纹”等符号,见证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摘自《一株水稻的传承——破译湖南稻作文化“密码”》)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