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材料一: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完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许多科学工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曾表示,好奇心是自己进入科学世界的起点,也是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动力源。

醉心野外科考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曾回忆,自己儿时喜欢观察各类植物,风仙花的种子、山野上的社鹃花,引发他对大自然最初的热爱与思考。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至今记得13岁时仰望天空、找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经历,浩瀚星空点亮了他的科学梦想。

科学家们的经历启发我们,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姓姓抓起,注重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一个重要环节是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在一些学校的教学中,学生仍需完成大量习题,掌握各种题目的解法。事实上,培养解题能力固然重要,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才是创新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找到二者的平衡,既重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注重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近年来,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科学教育蓬勃开展,鼓励创新、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营造涵养青少年好奇心的良好环境,将会有效助力培养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科技创新后备大军,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07月30日)

材料二: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会下降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有一部分人例外,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到问题,提出来并想办法去解决。所以说,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

好奇心确实是通往科学研究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但是,中国孩子好奇心的下降显得尤为明显。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将知识体系落地到知识教学,然后进入“讲授——练习——考试”的套路中,再加上“重考试”“重分数”的评价体系,“刷题”成了大部分中小学生最常态的学习方式,也成了教师授课最惯常的做法。

而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一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地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刷题讲究机械化、熟练,甚至有些学校已经把学生训练出了某种“条件反射”:只要拿到题,马上就能搜索到已经“印”在大脑中的解题套路。刷题与创新显然不能同向同行。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02月06日)

材料三:

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材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他认为,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也许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生活受到的鼓励。幼儿好奇心很强,这也许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有关。在他们看来,周围环境中的许多事物都是新奇的,很多都出乎他们的预期,他们想要观察、探索、询问、操作或摆弄这些事物。这些都是好奇心的外在行为表现。如果这些行为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就会逐渐内化为幼儿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缺少环境的鼓励与支持,这些行为会逐渐消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冷漠、回避等心理倾向,从而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

(选自“百度百科”)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