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乐之邦”,民族音乐根植于中华大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密码。近年来,民乐的创作、演出、传播呈现出新的时代气象,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的认知度、接受度持续提高。这既反映了文化自信的增强,也给民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民乐守正创新,要立足优秀传统,发民乐之“正声”。对民乐真正的自信,来自对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敬重。中华文化讲究艺术意蕴,民乐的魅力在于独特的韵味、真挚的情感和艺术的感染力。音乐表达是诠释者与聆听者的“磁场”共鸣,其内心感受与审美认知蕴含在作品的意境中。

创新,应当是在尊重艺术自身规律基础上的求新求变。在新媒介环境下,舞台声、光、电和服、道、化等手段的融入,很迅速地就在感官上将民乐节目包装出耳目一新的效果。对于形式创新,一方面可以尝试、探索,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误区,不能把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作为民乐创新的审美取向和评判标准。独特的音韵格律,讲究听觉和味道,音色丰富、旋律性强是民乐的优势,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为了“炫技”而“炫技”。

体现自身特色,是民乐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几年民乐创作、传播的大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扶持民乐发展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域性强的民间传统乐种、各地不断涌现的民族管弦乐团,要守住自身特色,不要盲目跟风。比如,江浙沪地区的丝竹乐队、苏州评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就很好地发挥了自身特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摘编自《守正创新,奏响民乐好声音》)

材料二
       随着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传统音乐文化也开始以一种新形式呈现在大众视野并实现几何式增长的传播态势。最初,一些对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感兴趣的用户将时下流行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进行二次创作,逐步打开了传统音乐传播的短视频市场。慢慢地,传统音乐的传播不再是单一地依赖于影视作品,而是走向了自由化创作道路,关于传统音乐的短视频内容也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景象。此外,一些专业艺术机构以及专业艺术人才开始入驻短视频平台,通过创作颇具创意的短视频宣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传播和接收信息,而短视频“短”的特性使受众可以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观看。传统音乐作品在碎片化的传播下节约了受众的时间成本,受众在短时间内即可观看完一个视频作品,而这也正契合了当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不仅满足了受众对娱乐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然而,由于短视频平台的开放性,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不再都是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导致视频作品质量良莠不齐。首先是由于专业能力的欠缺和表现手法的局限,很多作品并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其次是作品的同质化问题,当一个传统音乐作品获得了一些关注后,其他受众便纷纷跟风模仿,创作大量与其类似的视频作品,这就导致视频内容越来越缺乏创新性。另外,一些恶搞、低俗的传统音乐相关作品也频频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播,严重影响传统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传统音乐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也存在着大量侵犯版权的行为,一些受众在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对传统音乐进行复制或者大规模改动。这类行为的出现不仅会导致传统音乐形象的扭曲,也会影响传统音乐未来的创新发展。

(摘编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研究》)

材料三
       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其发展的主体应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将高雅的艺术形式融入人民大众的欣赏需求中,否则,将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

民族音乐需要新鲜血液,更需要创新动力。今天,在中国音乐“学院派”的创作理念中,很多作品还不成熟,还在探索和试验,还没有更多地考虑到群众的欣赏需求,特别是不顾大众倾听旋律的传统愿望,而执意用西方人的听觉习惯来改造中国民乐传统,它淡化了传统音乐中突出旋律美的优势和特点,这是多年来中国音乐在专业化创作上出现的通病。这类所谓现代派的探索性作品,不被演奏家所喜爱,也不被观众理解和接纳,掌声和鲜花往往只来自音乐圈内三五“知己”,成为典型的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时尚。作品上演之后,圈内人士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些作品进行学术褒扬,这些原本不好听的作品被说成“多么富有创新精神”“多么具有现代意识”,甚至冠以“继承传统的现代典范”,进而被抬进无比庄严而神圣的高雅殿堂。久而久之,学习作曲的青年人误以为这就是创作标准,造成了在人才培养上的方向性问题,同时也形成了对民乐演出市场大众需求的导向性问题,制约了中国民乐的传承发展。

民族音乐古老而悠久,是伴随中国人生活了千百年的音乐遗产,而今天的某些民族音乐作品已缺少了过去传统中具有优美和典雅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以西方现代手法创制的新奇、怪异的风格,这类作品误伤了观众对民乐的热情,使民族音乐脱离了大众、远离了市场。由于新型音乐无法满足观众对当下民乐的认知热情,民族音乐演出市场自然就失去了大众影响力。

(摘编自《民族音乐的困境与出路》)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