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甲午战后,受战败的刺激,国人东渡留学的热情高涨。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开启了留日教育的闸门,地方督抚率先派遣了留日学生。维新运动时期,留学生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有了崭新的形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强调教育要传授中国传统之学,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之不足,这受到清政府的赞赏并广为刊布。后留学日本成为时代潮流,带动了晚清留学教育的风起云涌。在此后很短的时间内,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成为中国“存亡绝续”所仰赖的力量。
——摘编自刘晓琴《晚清民初留学生社会形象及其演变》
材料二:1921-1925年留学美国官费生籍贯统计表(局部)
年份省份 | 1921 | 1922 | 1923 | 1924 | 1925 | 总计 | 百分比 |
江苏 | 31 | 35 | 55 | 29 | 23 | 173 | 18.52 |
浙江 | 11 | 17 | 25 | 13 | 6 | 72 | 7.71 |
广东 | 8 | 21 | 11 | 4 | 22 | 66 | 7.07 |
安徽 | 7 | 9 | 6 | 6 | 4 | 32 | 3.43 |
江西 | 3 | 13 | 6 | 5 | 2 | 29 | 3.10 |
直隶 | 3 | 14 | 5 | 3 | 2 | 27 | 2.89 |
——摘编自孙璐《民国初年中国留学生群体考析》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潮”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一个突出的困难在于建设和管理人才奇缺。在中苏友好结盟的条件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尽管“留苏潮”经历了潮起潮落、起伏曲折,但它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各种专门人才。
——摘编自周尚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