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铁人精神(1956-1966)】
因为当时工业技术水平普遍低下,物质匮乏,……“立足岗位、艰苦奋斗、增产节约、无私奉献”成为那时推崇的品格和工人努力的方向。最典型的便是“铁人”王进喜,他在设备短缺时,以人力替代机器保障生产,当严冬时节发生井喷时,他带头跳进井中,将身体作为搅拌器。
材料二:【技术革新(1978-1984)】
1979年8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召开全国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通知》,对“模范”和“先进”做了全新的概括,提出:“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劳模中出现许多善于钻研业务的人,比如陈景润、袁隆平、蒋筑英、邓稼先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进入劳模的行列。
材料三:【厂长荣耀(1984-1998)】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得意之作,就是实行厂长负责制。1989年,在评选全国劳模时,企业家的占比大幅上升。“一个好厂长顶100名好工人”的口号并非空穴来风。《当代工人》1987年7月刊发了金杯汽车董事长赵希友的改革之路:第一个改革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创建实体公司、第一个搞租赁经营、第一个试行资产经营、第一个在企业中搞《破产法》试点,开创了新中国现代化企业的基石。
材料四:【中国声音(21世纪初至今)】
2015年李万君劳模发出争做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劳动者倡议,标志着劳模成长进入新起点,现代劳模正在成为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兼具国际眼光和国际意识的新时代劳模,参与国际产业链中相关工作,依靠过硬技能传递中国声音,如语音识别技术“大牛”贾磊,“航天器首席裁缝”苗建印等,劳模正在现代科学技术合作中融入世界。
——以上材料根据《40年,见证劳模精神的时代建变》《从耐劳到创新:中国劳模的变迁》《“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等文章整理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