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思辨阅读

无“梗”不说话,童言真的“无忌”吗?

李忱阳

①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随处可见有关“ 网络烂梗”的讨论。有网友面对“鸡你太美” 等新一轮“梗”惊呼“看不懂”,表示“一听就血压飙升”;也有网友联想到曾经流行的火星文、谐音梗,认为网络用语的产生和消退有其自身特点,一时的流行无需过度焦虑。然而,当学生将“拴 Q”“芭比 Q ”写进作文,可以说,正视“ 网络烂梗”在“童言无忌”中的负面影 响,为青少年儿童培养对网络用语的“判断力”,已经成为一道必答题。

②网络用语是为了在虚拟空间快捷方便轻松交流而产生的,表达方式可谓“包罗万象”: 有天书般的缩略语、无厘头的“热词”、玩家才懂的“游戏黑话”……网络用语,特别是其中 作为“梗”而流行的热词热句,因其戏谑、夸张、反差、跳跃的风格,时常溢出网络空间并融 入 日常言语表达,成为人们“生活在媒介中”的生动例证。青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一旦无分辨地接受、记忆、表达中参与复制“网梗”,就容易成为“网络烂梗”的“易感人群”。

③有研究认为,过度沉浸在“ 网络烂梗”中的青少年儿童,其自我认知、自我表达和自我   塑造有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在书面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之时,过度“玩梗”不仅会破坏语   言表达的完整性与丰富性,也会对文本理解能力、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而当“玩梗” 玩成一种习惯,网络用语自带的戏谑、夸张等风格还可能导致青少年儿童在自我表达、价值取   向上剑走偏锋,给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另外,此起彼伏的“ 网梗”实际源自网络空间。倘若青少年儿童过度沉迷其间,致力于成为造梗玩梗的“弄潮儿”,可能会在理解力、  自制力尚未达标的年纪就早早卷入娱乐文化、游戏世界的浪潮,为个人的成长之路带来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④对个人来说,语言是品格、气质的一种体现,“一张口就暴露了你是谁,想瞒都瞒不住”。 究竟是出口成章,还是“ 口吐芬芳”,都源自平日里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因此,行为习惯 养成在青少年儿童的语言表达教育中格外重要。前不久,国家网信部门已经针对使用“网络烂 梗”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谩骂等突出问题开展了重点整治。相比之下,学校和家庭更需要为孩 子合力打造规范文明、向上向善的语言环境。一方面,不能完全杜绝网络用语,需要在同孩子的探讨中,一起对形形色色的“ 网梗”做好“阅读理解”、正误判断;另一方面,更要为孩子 积极推荐适龄的口语和阅读素材,树立起“谈吐得体”的正面榜样,通过明辨是非好坏的自我 判断,培养对于“ 网络烂梗”的“免疫力”。

⑤“____ ”。纵观互联网浪潮的语言规律,绝大多数“ 网梗”注 定会被人遗忘。当恶趣味掏空了词汇,当表达失去了意义,漂浮的“烂梗”终将只剩一片虚无。 愿每名青少年儿童都能善辨网络用语的是非,涵养文质兼美的表达,建立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充满阳光的数字世界里健康成长。

(《人民日报》评论 2023 年 8 月 23 日,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