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初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富春山不着急

①富春江上,舟行,慢慢。人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心甘情愿被眼前的山色催眠,渐渐入梦。梦里的富春山,有人进来,有诗文进来,有画进来,它们跟山水交融,自然也都是慢慢的。

②富春山,从来都不着急。

③那是南朝,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想来吴均那个年代,这一带人的踪迹应该更少,林木茂密,于是会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的感觉。这葱郁的、带着寒气的树丛中,人只是过客,主角是鸟,是蝉,是猿。万物有灵而自在。那些被世俗价值驱动一心向上的人,那些不甘人后拼命向前的人,那些一腔热血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人,那些因怀才不遇而委屈不平的人,眼睛一落到富春山上,就都安静下来。

④那是元代,富春江畔行来一个道士模样的老头,他是黄公望。正是因为他,富春山成了后世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幅《富春山居图》,在黄公望之后,在多少人手中辗转,经历了多少波折。然而在这幅画卷呈现的山水本身面前,那些传奇和故事就都慢慢淡去,留下的,是画家那份难再复刻的从容。

⑤黄公望也是不着急的。在画《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八岁。在这之前,他读书、做官,遭遇过牢狱之灾,游历过名山大川。走到富春江这一带,眼睛再也挪不开,兴之所至,就提起笔,开始画。一画便是三四年。其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据说富春山中有块石头叫“雨淋岩”,就是黄公望不顾风雨发呆的地方。初稿既成,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

⑥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讲,有的人一辈子的成就,可能就体现在一首诗、一篇文章上。这是《富春山居图》如此动人的原因:它和黄公望是一体的。那些在山中发呆的时间,那些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走过的地方,全化作画上这温润淡远的笔墨。

⑦黄公望晚年称自己为“大痴”。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有份痴气。他在自己的另一幅画上题:“书此以记岁月云。”极平淡的一句,却敌过千钧之力。是啊,画作完成之后,要感谢的只有时间,那些不着急的、发“痴”的时间。

⑧又是几百年过去了。富春山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景点。人们慕名而来,想在行船中见到《富春山居图》中的画景,想在黄公望的“小洞天”感触画家的气脉,想让清流宛转的富春江抚平自己的焦虑。大家怀着巨大的期待而来,却在真实的风景前感到困惑和失望:黄公望画的真是眼前这些山吗?为什么我觉得这景没有那么美?面对这些失望和疑问,富春山从来不解释。这是快节奏的年代,人们怀着明确的目标而来,即便身处山水中,也难得心安。像黄公望那样一块石头都能看几个月的人,太少了。那又解释什么呢?

⑨后来,是富春山的一个游客回答了这个问题:黄公望画的,不是眼前的山水,而是心中的理想。这个人叫王柳云,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因为“清洁工画家”的身份而被媒体报道。她最喜欢的画家是黄公望,最喜欢的画就是《富春山居图》。白天,她是写字楼里的清洁工;晚上和休息日,她是画家,在颜料和画布里创造自己的世界。她说,在遇到绘画之前,她在生活中一直被贬低、被斥责。直到后来,她发现,在画画的时候,她可以把这些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心里想的只是山坡的颜色,花瓣的形状,人物的姿态。这些想法很难被周围人理解,但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

⑩这是富春山,是“自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是黄公望的雨淋岩,也是王柳云的心之所往。那些真正有热爱、有耐心的人,无所谓时间和年龄,无所谓财富和境遇,即使不在富春江畔,也能在心里为自己创造出一所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