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
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①,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②米,多作饘粥③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④得二千,复发橐⑤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⑥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 ,春辄芟⑦除,不遗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 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复得赐度僧牒]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②[常平]地名。③[饘(zhān)粥]稀饭。④[裒(póu)羡缗(mián)]穿铜钱用的绳子。⑤[橐(tuó)]口袋。⑥[葑]一种水生植物。⑦[芟(shān)]: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