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题库 > 高中语文试卷库
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推动黄河文化研究阐发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黄河文化研究阐发,自觉扛起弘扬黄河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时代使命,能够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撑。

加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是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凝聚奋进力量的有力抓手。黄河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性、代表性、主体性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民族复兴、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加强黄河文化内涵与精髓研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儿女“同根同源”“大一统”的民族意识,铸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凝聚起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加强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是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迫切要求沿黄地区找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做好黄河文化内涵与精髓研究,全面挖掘梳理黄河文化资源,促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沿黄地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发挥黄河文化在推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摘编自《弘扬黄河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光明日报》2023年3月30日)

材料二: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中可以鲜明地感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加大对黄河文化的发掘研究力度,推动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才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黄河文化是世界上存续至今的“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从河南洛阳偃师境内二里头遗址发现“最早的中国”开始,黄河文化就不曾断绝,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在我国5000 多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 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尽管经历了治乱兴衰、沉浮起落,但中华文明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黄河文化的谱系连续性和精神一贯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更加坚定“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的底气和信心。

黄河文化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为鲜明底色,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诸子百家在这里争鸣,《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在这里诞生;以扁鹊“四诊法”、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等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流芳百世;极具科学价值的冶炼、营造、天文、历法、几何、算数、陶器等重大突破,尤其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更是在黄河流域熠熠生辉。这启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黄河流域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祖国锦绣河山,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统一性”。历代先民在黄河流域的繁衍生息充分说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精神。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黄河流域的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历来是域内外交往交流交融的繁华都会;黄河流域历来是中外经贸、文化交流交汇之所,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等,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黄河文化所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启示我们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黄河文化中蕴含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从上古时期的尧舜禹禅让制,到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以甲骨、金石铭“和”,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中的“和为贵”思想,“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今天,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发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华文明积极分享“和合”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为回答人类向何处去提供精神指引。

(摘编自《从黄河文化感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光明日报》2023年6月14日)

知识点
参考答案
采纳过本试题的试卷
    教育网站链接